酒店为什么存在?因为流浪太孤独,
我们总还需要一些途中的温暖,
包容端庄之外的起伏与波澜。
需要检验自己对未知空间的透视能力,
需要到轨迹之外的生活里,去点亮一盏灯......
到轨迹之外的生活里去点亮一盏灯
嘈杂的城市里,很多迫不及待大声说话的人,从前我会说:如果看见我与你的不同,不要笑,不要惊讶,让我们互相体谅。但现在甚少如此,图省事只寻同类。寻些臭味相投的朋友,和陌生人,倒显干脆利落。
人们总是数落城市里的不是,又被城市迷得神魂颠倒。这让我想起萧耳笔下上个世纪的那些小酒馆,人们落拓也好,富贵也罢,在那里,再多的纷纷扰扰也可毫无负担地以事不关己的态度自居,天大的事开个玩笑和酌一杯酒就过去了。各自有各自的心事,各自也有各自的欢乐。这些没有间歇的喧闹与纷扰,恰恰促成了另一种安静的状态。人们在这样的“安静”里,获得安全感,获得满足感,获得自在感。
——外面的人看起来闹极了,里面的人甚是宁静讨巧。这小小的窃喜,就如同到轨迹之外的生活里去点亮了一盏灯,没有人喜欢排山倒海的现实生活,所以他们去小酒馆,所以我们就到处行走、邂逅酒店,邂逅未知生活。
上世纪西方小酒馆之所以迷人,是因为那里有——小社会,大社交;小生活,大畅快。这是一个“社会化”潜能聚集之地,而当下来看,酒店的不少新形态,也具备如此潜能。
谈酒店,年轻人成了酒店人的口头禅。他们不可逆转地成为了住宿商业视角下的“可爱小鹿”。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探讨年轻人,研究他们的喜好,新老品牌都希望年轻人能探过头来表个忠诚,倒是不常把头探过去,看看他们围着喝的是什么酒,聊的是什么天。
年轻人散去,又回来,开上一间自己的酒店。答案越来越明白——你要了解一个族群,你得首先成为那个族群的一份子。
年轻,可不是年轻人的专属,就像开酒店,也不是酒店人的特权。这个时代的年龄界限、商业界线、人才界限,如城市里的闹与静一样,早就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和解。
人们潇潇洒洒的离开,匆匆忙忙的上路,快快乐乐的出发......每一个旅人都有不同的出发场景,也有不同的路途,最终在酒店的生活场景中,捕获一枚鲜活而奔放的灵魂。若果真如此,在过去,这可是要慎重地记录到日记本上的事。
白,以其明净和纯粹给人慰藉
间白,是一座属于“年轻人”的酒店,是不被年龄定义的“新青年”。英文HYGGE,是一个不能被准确翻译的丹麦词汇,意味着一种安稳、低调、亲密的社会化属性,正契合了“间白社群创意计划”的初心,这一种以音乐、视觉艺术、植物艺术等形式所呈现的中国青年创意社群,或许正是未来酒店“创客氛围”、公区变化的新实践。
只因我自身对“白色”不假思索的热爱,就难免胡乱地揣测一番:
柏瑞尔·马卡姆在《夜航西飞》中说,世间有无数种不同的静默。世间也有无数种“白”。书房的白色稿纸,南中国海上的云,非洲炙热的阳光,冰岛的雪线,深海贝壳的光滑表面……每一种都在纷繁之中,以其明净和纯粹给人慰藉。
间白总让人有一种坦率、包容又捉摸不透的小小的酷,它用有度的设计语言描摹出一个可供创意生活生长的场域,与聒噪的外部世界保持优雅的距离。当代而克制的设计语言营造平和的空间气质,却非空间的主角。
这是对未来可能存在的生活方式与美学理念的平衡实践,酒店邀请国内新锐女性插画师Caro.Ni进行花园区墙绘创作,Caro以“有趣而充满生命力”为整体创作基调,将城市气息融入画幅细节;音乐制作人Heling为酒店传递了电子乐所拥有的美好情感;植物美学机构“大陆植美PLANTA SYSTEM”则以植物为媒介,重新解构“间”与“白”的观念……
那些个性鲜明的酒店,并不在意人们是怎么来的,它们只想搞明白人们为何而来。如此,有趣的灵魂才会相遇。
一种新文化落成的启蒙
有些酒店,是旅人的临时落脚点,而有一些,是一群人的根据地。大家都在议论当代年轻人的孤独性,而事实上,当代年轻人人大多是“主动孤独”,而非被动孤独。它们更愿意与同频之人为伍,也许还有这样类似的追逐——经济独立,有视野,有胸怀,不乏细腻浪漫,说得到,走得开......
“社会化潜能”巨大的酒店,往往能成为旅居根据地的佳选。如果继续谈酒店,间白,初出茅庐。如果谈空间,那就海阔天空了。空间并没有什么行业性,酒店的空间,小酒馆的空间,因为鲜活流动而魅力无穷。
何为鲜活流动?赏识一处开业时的小景致:在冬日的院子里,挂上形式老派样式新颖的霓虹,把日式铸铁锅放上卡式炉,专心致志地煮热一锅红酒,倒入新鲜树莓,酒香扑鼻,从不喝酒之人,围过来。等待。也不知在等什么,即便是不能喝上一杯,也得等着借他人之口,品尝一番,从香味、品尝者的表情中,悉知一二,也便心满意足了。
当人们处在对的环境中,就乐在其中,耐心就很足——心里急切地期盼着依然保持娴静等待的优雅姿态、即便焦急也享受着这个等待的过程,这大抵是耐心足的表现。当然,还因为心知肚明:没到火候,味不够,不痛快!到了火候也不能急,谁先喝谁先醉啊!
作为新酒店人,也许不是太懂酒店,也许也不是太懂品牌,对商业掌握也在酝酿之中,但他们,实在太懂城市、实在太懂空间,实在太懂“年轻人”,实在太懂自己......
人总要有娴熟和笨拙的东西,要优雅也要可爱,要有优势也略带瑕疵,无懈可击,就太过无聊乏味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创新也就此搁浅了。真实,也从不显露对“完美”的钟情,它们不会完美,它们热爱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
摄影 | ©海边的孔老板&张雪峰
空间 | 成都春熙路间白酒店
这个时代不乏有人将小生意做成大商业,将小空间做成大品牌,乐在其中是难得之事,天赋和才华交付给自己的族群,好像意义就变得不同了,相信一个群体的坚持,便是一种新文化落成的启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