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水学的核心原则是围绕“天人合一”理念,通过协调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关系,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以下是其核心原则及解析:
一、整体系统原则
强调将建筑置于大环境中综合考量,包括地质、水文、气候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例如:
需分析山脉走向(龙脉)、水流形态(砂水关系),避免孤立看待建筑本身。
清代《阳宅集成》提出“背山面水称人心,明堂宽大斯为福”,即通过宏观地形布局实现气场平衡。
二、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地理特征选择建筑形式,例如:
西北干旱地区采用窑洞,利用厚土保温隔热;西南多雨地区用竹楼架空防潮。
明代武当山建筑群依山势而建,避免破坏自然地形。
三、依山傍水原则
山水被视为“藏风聚气”的关键:
山体象征稳定(靠山),水域象征财富(活水)。理想选址需“山骨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
南京“虎踞龙盘”格局即依托长江与钟山形成天然屏障。
四、观形察势原则
注重小环境与大环境的关联:
清代《阳宅十书》强调“来脉气最大”,需观察山脉走势、水流方向对建筑的影响。
城市或建筑群的规划需参考周边山体(朝案之山)的布局,形成层次分明的空间序列。
五、地质与水质检验原则
地质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与建筑安全:
避免潮湿、放射性强的土地,防止引发疾病。
水质需满足微量元素平衡,如泰顺温泉含氡元素可辅助治疗,但需避开含氰化物等有毒水源。
六、方位与朝向原则
坐北朝南:适应中国季风气候,保证采光避寒,符合“阴阳平衡”理念。
方位理气:使用罗盘测定磁场方向,结合三元九运理论调整建筑布局。
七、气场流通与功能分区
住宅中“中宫忌压”,避免在建筑中心设置厨房或卫生间;商业建筑需保证入口开阔以纳财气。
动静分区明确,如卧室与客厅需分隔,减少能量干扰。
八、阴阳平衡与五行协调
建筑设计中需调和阴阳(如明暗、虚实)及五行属性(材质、色彩),例如木属东方可用绿色装饰,金属西方宜用白色。
避免“水火相冲”布局(如灶台对水槽)。
九、改造与变通原则
在无法完全符合理想风水时,可通过以下方式调整:
植物化煞:用绿植遮挡路冲或尖角煞。
符号镇宅:如设置屏风、八卦镜等化解不利格局。
十、时间维度原则
结合天时选择动土、入宅等时机:
参考天星演禽日课,避开与主人生肖相冲的年份或时辰。
以上原则需综合运用,而非单一套用。例如故宫建筑群既遵循坐北朝南的宏观朝向,又通过金水河与景山形成微观气场循环。具体实践中,建议结合专业风水师与现代环境科学共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