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传统婚礼风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宗教文化融合特征,以下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环节:
一、提亲与婚约阶段
下茶(提亲)
男方家需请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媒人携带茯茶、四色包包(糖、枣、核桃等)及衣料至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同意则收下礼物,否则当场退还;若需考虑则约定回复期限,逾期未答可再送“催包”。
下定茶(订婚)
双方选定主麻日(周五)举办订婚仪式,男方需送茯茶、肉方、衣料、红绿头绳等,女方回赠绣花鞋袜等信物。此环节需由阿訇主持“尔麦里”仪式,诵念《古兰经》以祈福。
插花(纳聘礼)
男方需按教规赠送“麦哈尔”(聘金),并准备羊、大米、衣物、首饰等聘礼。女方家设宴招待,双方亲友共同见证婚约。
二、婚礼前筹备
大净与开脸
婚礼前新人需沐浴净身(称“离娘水”),新娘由长辈用细线绞去面部汗毛,象征洁净与成年。
催装礼
婚前一两天,男方送羊、大米、油香(油炸面食)至女方家,寓意婚后生活富足。
三、婚礼核心仪式
念尼卡哈(宗教证婚)
由阿訇主持,新人跪坐聆听《古兰经》选段,确认双方信仰并回答宗教常识问题。阿訇撒核桃、枣子象征多子多福,亲友争抢以求吉兆。
迎亲与泼白奶
新娘由兄长抱上马(或车轿),送亲队伍包含压马男孩、掌箱孩童等。出发时泼洒牛乳于马蹄(“白奶送”),至男方家再泼(“白奶接”),象征纯洁与迎接新生活。
入门礼俗
新娘脚不沾地,由红毡铺路或兄长抱入新房。新郎踩屋顶以示“镇妻”,实则表达婚姻稳固的祈愿。
四、婚宴与后续习俗
十五盘宴席
宴席以牛羊肉、时蔬为主,禁酒禁烟,体现清真饮食规范。
耍公婆与摆针线
公婆被扮丑逗乐(如挂辣椒、倒骑驴),新娘展示陪嫁绣品以显贤惠。
回门与认亲
婚后第三日或第七日,新娘携新郎回娘家,男方赠礼答谢,新娘留宿数日后接回。
五、宗教与文化内涵
禁酒禁烟:婚宴严守伊斯兰教规,以茶代酒。
教内通婚:传统要求双方均为穆斯林,强调信仰一致。
避讳血亲:严禁同乳兄弟姐妹及近亲联姻,受伊斯兰教法影响。
以上流程融合了伊斯兰教规(如尼卡哈仪式)、游牧文化(泼奶、骑马迎亲)及中原农耕习俗(撒喜果、摆针线),体现了回族文化的多元性与传承性。若需更完整细节,可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