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葬礼风俗融合了伊斯兰教信仰与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神秘性和仪式感,主要流程及文化内涵如下:
一、核心仪式流程
停尸与净身(着水)
逝者咽气后需调整姿势为头北脚南、面朝西(象征朝向麦加),并覆盖白布单。遗体需由同性亲属或专人用汤瓶壶盛温水彻底清洗,包括漱口、净鼻等,确保身体洁净无秽,称为“着水”。
穿“卡凡”(尸衣)
遗体用白棉布包裹,男性三件(大卧单、小卧单、襟衣),女性加缠胸布和盖头共五件,象征纯洁与平等。忌用有色布料或奢华材质,体现伊斯兰教简朴理念。
站“者那则”(殡礼)
由阿訇主持,亲友在清真寺或洁净场地集体诵经祈祷,祈求真主宽恕亡者。仪式中禁止鞠躬或跪拜,仅行站立礼。
速葬与土葬
遵循“三日必葬”原则,通常24小时内完成安葬。墓穴为南北向长方形土坑,深约2米,遗体头北脚南、面朝西置于偏堂内,直接覆土成坟,禁用棺椁或陪葬品。
纪念与互助
丧家三日内不生火,由亲友邻里送餐帮扶。后续逢头七、四十日、周年等节点诵经纪念,体现社群凝聚力。
二、文化内涵与信仰根源
生死观:复命归真
回族称死亡为“归真”,认为生命是真主赐予的短暂旅程,死亡是回归真主的必然归宿,故葬礼强调平静接受而非过度哀恸。
洁净与平等观
净身、白布裹尸等仪式象征生者与亡者均需保持内外洁净。葬礼不区分贫富贵贱,强调众生平等。
伊斯兰教义实践
速葬、土葬、薄葬均源于《古兰经》教义。如土葬呼应“由泥土造人,复归于土”的创世观;禁用棺椁避免资源浪费,体现对自然的尊重。
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
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已记载回族先人用白布缠身、汤瓶洗尸等习俗,其仪式与当代高度一致,凸显民族文化延续性。
三、特殊禁忌与象征
禁忌:妇女不送葬、非穆斯林不参与抬灵;禁止号哭、烧纸钱或设灵位。
象征物:招魂幡(男性用“归动来兮”字样)、七星灯(象征亡魂归途)等融合了伊斯兰教与中原文化元素。
如需更完整资料,可查阅等来源,深入了解回族丧葬的宗教哲学与民俗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