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姓在中国不属于大姓,但属于有一定历史传承的常见姓氏。根据多源资料综合统计,舒姓目前人口约109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082%,在当代姓氏排行榜中位列第143-147位。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以下阶段:
一、姓氏起源
主源为偃姓
舒姓最早可追溯至上古东夷族首领皋陶(偃姓),西周初期其分支被封于江淮一带建立“群舒诸国”(包括舒、舒鸠、舒蓼等),春秋时期陆续被楚国所灭后,公族以国名为氏。
其他来源
己姓分支:春秋莒国寿舒邑(今山东日照)的居民以地名为氏。
少数民族改姓:蒙古族舒穆尔氏、满族舒穆禄氏等清朝改汉姓为舒。
二、历史迁徙与分布
先秦至秦汉
群舒灭国后,舒姓以安徽庐江为中心繁衍,形成“庐江郡望”,随后向湖南、湖北等楚国腹地扩散。秦汉统一后,部分迁至长安(今西安),形成“京兆郡望”。
三国至隋唐
东汉至三国时期,陈留(今河南开封)的舒氏南迁江南。
隋唐时期,河北巨鹿郡成为北方舒姓聚居地。
宋元明清
宋元战乱促使舒姓进一步南迁至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中,舒姓迁至湖北、江苏等地。
清代满族改姓后,东北地区舒姓人口增加。
三、现代人口分布
当代舒姓人口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四省占比最突出:
核心分布区: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约占全国舒姓人口的83%。
次要分布区:贵州、浙江、重庆、安徽等地。
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93.3%),另有少量满族、侗族等。
四、历史地位与文化
郡望与堂号
庐江、京兆、巨鹿为三大郡望,“阆风堂”源自南宋学者舒岳祥的典故。
历史名人
唐代宰相舒元舆、北宋御史舒亶、清代诗人舒位、现代作家老舍(舒庆春)等。
总结
舒姓虽非大姓,但历史脉络清晰,族群融合特征显著。其发展经历了从江淮起源到全国扩散的过程,尤其以长江中上游为现代聚居核心。如需更详细族谱或迁移路径,可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