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月称为腊月,腊月为什么叫腊月?

小编 2025-08-11 1489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古代祭祀传统和岁时文化密切相关,具体可追溯至以下原因:

一、腊月的对应月份

腊月是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即十二月,对应公历时间通常在12月下旬至次年1月间。此时正值寒冬岁末,是传统农耕社会的“冬闲”时期,也是辞旧迎新的重要时段。

哪个月称为腊月,腊月为什么叫腊月?

二、名称“腊月”的由来

祭祀之礼的演变

商周时期,岁末会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称为“蜡祭”(祭祀百神)和“腊祭”(用猎获的野兽祭祖)。因两者均集中在十二月,后统称“腊祭”。

“腊”字在《风俗通义》中解释为“猎也”,即通过狩猎获取祭品祭祀祖先;也有“接也”之意,象征新旧交替的岁末大祭。

固定为十二月代称

汉代后,腊祭日期逐渐固定。早期以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将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十二月因此被称为腊月。

与岁时风俗的关联

腊月气候干燥寒冷,适合风干、腌制肉类(如腊肉、腊肠),这一饮食习俗强化了“腊”与十二月的联系。

民间谚语如“过了腊八就是年”也凸显了腊月作为春节前奏的重要地位。

三、腊月的文化意义

腊月不仅是祭祀和备年货的月份,更承载了辞旧迎新的象征意义:

祭祀祈福:通过祭祖、祭神感恩过去一年的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团圆迎新:从腊八到除夕,扫尘、办年货、贴春联等活动逐步展开,营造年味。

岁时交替:腊月三十(除夕)午夜标志着旧年结束,新年伊始,形成“守岁”等习俗。

总结

“腊月”之名源于古代祭祀传统,融合了农耕文化、岁时礼仪和饮食习俗。作为岁末的代称,它既是中华文化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也寄托了人们对团圆与祥和的期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