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促进历史和平发展的民族
吐蕃作为7至9世纪青藏高原的核心政权,通过政治联姻、文化融合、宗教传播和制度创新,在促进多民族和平发展与区域文明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关于“过年”的具体所指及“年”“夕”的含义,综合整理结果中的信息整理如下:
广义的过年
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一个持续约15天的节日周期,包括腊月祭灶、除夕、春节(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正月十五)。其中,除夕是辞旧迎新的高潮,春节是新年首日,两者共同构成“过年”的核心。
狭义区分
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腊月三十或廿九),主要活动包括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象征“除旧”。
春节正月初一,标志新年的开始,以拜年、祭祖、祈福等活动为主。
民间常将除夕称为“大年三十”,春节称为“大年初一”。
年(农历新年)
起源与上古农耕文化相关,最初指谷物成熟的周期(《说文解字》称“年,谷熟也”),后演变为时间单位。
文化意义承载驱邪避灾(如传说中赶走“年兽”)、团圆祈福等内涵,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夕(除夕)
夕(除夕)
字义“除”意为去除、交替,“夕”指日暮或夜晚,合指“岁除之夜”。
象征旧岁至此终结,通过祭祀、扫除、守岁等仪式迎接新岁,强调“辞旧迎新”。
过年是涵盖除夕和春节的连续性节日,两者分别代表旧年的结束与新年的开端。
年侧重农耕周期与祈福文化,夕则突出时间交替的仪式感。传统习俗中,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对时间循环、家族团聚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