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旦的别称及名称含义,综合历史记载和传统习俗,主要信息如下:
一、元旦的主要别称
元日/元正/元辰
古代称元旦为“元日”(先秦至汉)、“元正”(汉代)、“元辰”(晋代),均指一年之始的正月首日。
上日/三朝/岁旦
上日先秦时期对正月初一的称呼,见于《书·尧典》。
三朝指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强调新年的三重起始。
岁旦/正旦汉代后常用,如“正旦朝贺”。
元春/元朔
唐宋时期称“元春”(象征新年如春之始)、“元朔”(指第一个朔日)。
其他名称
如改岁(先秦)、履端(南北朝)、开元(南朝)、新年(宋代)等。
二、名称的含义解析
“元”的寓意
本义为“头”,引申为“开始”“第一”“根源”等,如《说文解字》载:“元,始也”。
在历法中代表岁、月、时的三重起始,故元旦又称“三元”。
“旦”的象征
“旦”的象征
象形字,由“日”(太阳)和“一”(地平线)组成,表示日出破晓,象征新一天的开始。
组合含义
组合含义
“元旦”即“初始之日”,既指自然时序的更新,也寄托对新年国泰民安、万象更新的祈愿。
三、补充说明
历史演变古代元旦原指农历正月初一(春节),1912年后公历1月1日被定为元旦,以区别传统春节。
文化意义名称虽变,但其“辞旧迎新”的核心含义延续至今,成为全球多数国家共同庆祝的新年节日。
以上内容整合自多源记载,如需进一步了解特定别称的文献出处或习俗细节,可参考相关历史典籍或民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