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别称对照表及古文使用解析
一、十二时辰别称对照表
子时(23:00-01:00)
别称:夜半、子夜、中夜
古文例:
《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
丑时(01:00-03:00)
别称:鸡鸣、荒鸡
古文例:
《诗经·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春秋左传正义》:"鸡鸣而食,唯命是听"。
寅时(03:00-05:00)
别称:平旦、黎明、旦明
古文例:
《史记·李将军传》:"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卯时(05:00-07:00)
别称:日出、破晓、旭日
古文例:
《史记·封禅书》:"以递日出"。
辰时(07:00-09:00)
别称:食时、早食
古文例:
《礼记·坊记》:"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
巳时(09:00-11:00)
别称:隅中、日禺
古文例:
《淮南子·天文训》:"至于衡阳,是谓隅中"。
午时(11:00-13:00)
别称:日中、日正
古文例:
《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
未时(13:00-15:00)
别称:日昳、日跌
古文例:
《史记·天官书》:"日昳者,日过中天"。
申时(15:00-17:00)
别称:哺时、日埔
古文例:
《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杜甫)。
酉时(17:00-19:00)
别称:日入、日落、傍晚
古文例:
《元史·日历志》:"日入为夜"。
戌时(19:00-21:00)
别称:黄昏、日夕
古文例:
《楚辞·九歌》:"曰黄昏以为期兮"。
亥时(21:00-23:00)
别称:人定、定昏
古文例:
《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二、别称的文化内涵与使用特点
自然现象命名:如“日出”“日入”以太阳位置命名,体现农耕文明对天象的观察。
生产生活映射:如“食时”(辰时)对应早餐时间,“哺时”(申时)指下午茶时段。
文学意象化:
“黄昏”象征暮色苍茫(如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夜半”常用于渲染孤寂氛围。
三、扩展知识
五更制:夜间分为五更,每更约2小时,如“三更”即子时(23:00-01:00)。
生肖关联:如“鸡鸣”(丑时)对应牛耕,“平旦”(寅时)对应虎出没。
完整来源可参考:
十二时辰阴阳对照表 | 中国传统文化讲解 | 古今时辰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