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节日 “宰牲节”“忠孝节”都是同个节
是的,回族的“宰牲节”和“忠孝节”是同一种节日的不同称呼,其正式名称为古尔邦节(阿拉伯语音译),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以下是具体...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是的,回族的“宰牲节”和“忠孝节”是同一种节日的不同称呼,其正式名称为古尔邦节(阿拉伯语音译),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以下是具体说明:
核心名称
古尔邦节阿拉伯语“尔德·古尔邦”的意译,意为“献祭”“牺牲”。
宰牲节因节日中需宰杀牛羊等牲畜而得名,象征对真主的忠诚。
忠孝节强调对信仰的忠诚和孝道文化,中国部分地区(如云南)回族多用此名。
其他别称
其他别称
部分地区还称其为“小尔德”(与开斋节的“大尔德”对应)或“尔德节”。
宗教起源
根据伊斯兰教经典,先知易卜拉欣(亚伯拉罕)为表忠诚,接受真主考验决定宰杀儿子伊斯玛仪,后真主以羊替代。这一事件成为古尔邦节的起源。
时间安排
在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即开斋节后70天),与朝觐活动同步进行。
宰牲仪式
宰杀健康的牛、羊或骆驼,肉分三份:自用、赠亲友、施舍穷人。
宰牲前需诵念经文(泰克比尔),确保仪式神圣性。
宗教活动
宗教活动
清晨集体到清真寺举行会礼,诵经、祈祷。
部分地区会游坟祭奠先人。
民俗庆祝
民俗庆祝
家庭团聚宴客,制作油香、馓子等传统食品。
西北地区会举办摔跤、武术表演;新疆等地则有歌舞集会。
民族融合
中国回族在保留宗教核心的同时,融入地方特色(如宁夏的“大尔德”称呼、云南的孝道文化)。
社会功能
通过施舍和共享食物强化社区互助,体现伊斯兰教的平等理念。
“古尔邦节”作为回族重要节日,兼具宗教性与民俗性,其多名称反映了不同文化视角的解读。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地区的庆祝细节,可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