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是农历正月初四,又称“羊日”,源于女娲创世神话中“四日为羊”的传统。作为春节的重要节点,这一天承载了迎神纳福、辞旧迎新的多重寓意,主要习俗如下:
一、核心习俗
迎神接神
大年初四是诸神(尤其是灶神)由天界返回人间的日子,民间有“送神早,接神迟”的说法。接神仪式通常在下午进行,需准备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并焚香点烛、烧金纸、放鞭炮以示恭迎。
吃折罗
全家将除夕至初三的剩菜剩饭混合烹煮成“大杂烩”,寓意勤俭节约、珍惜粮食,同时象征团圆和睦。
扔穷
彻底清扫房屋,将垃圾集中堆至一处丢弃,称为“扔穷”,代表扫除旧年晦气,迎接新年富足。
接五路财神
商家多在初四晚举行仪式迎接五路财神(东、西、南、北、中),祈求初五开市后生意兴隆。供品包括全猪、全鸡、全鱼等,并燃放鞭炮恭送财神。
二、地域性习俗
绑火神(北方):用玉米梗或麦梗捆扎成火把,点燃后送至河边,寓意驱除火灾。
过大岁(福建莆田):因历史原因形成的独特习俗,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忌门不出(北方):传说灶神查户口,故不宜远行,需守家迎神。
三、禁忌与特殊活动
商家宴请:旧时店铺初四晚设宴犒劳伙计,若掌柜借夹包子暗示解雇,称为“吃滚蛋包子”。
妇女忌针线:初四忌动针线,延续至初五开市。
总结
大年初四融合了迎神祈福、勤俭持家的文化内核,既有普遍性习俗如吃折罗、接财神,也包含地方性传统。这些活动既是对新年的美好期许,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神灵和谐共生的理念。更多细节可参考等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