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正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点,被称为「破五节」,寓意破除春节期间诸多禁忌,迎接新一年的生活。以下是相关介绍及主要习俗:
一、大年初五的由来与意义
破除禁忌
春节期间(除夕至初四)的禁忌如不动针线、不倒垃圾等,在初五后可解除,故称「破五」。
送穷迎富
象征与旧年的穷困告别,祈求新年的财运与吉祥。
二、主要传统习俗
送穷(赶五穷)
清扫与放鞭炮:黎明即起,彻底打扫房屋,将垃圾集中后燃放鞭炮驱赶「穷气」。
纸人送穷:部分地区用纸扎「五穷妇」象征穷鬼,焚烧或炸毁以驱散霉运。
迎财神
接财神仪式:商家多在初五凌晨燃香、放鞭炮,打开门窗迎接五路财神(东西南北中),祈求财运亨通。
开市贸易:商店结束春节歇业,选吉时开张,象征新年生意兴隆。
吃饺子
捏小人嘴:包饺子时用力捏合饺子边,寓意防小人谗言。
特殊馅料:部分地方在饺子里包硬币、蜜枣等,象征财运、甜蜜。
禁忌与活动
忌串门:传统认为初五串门会带去晦气,尤其忌讳妇女出行。
填穷坑:陕西等地会「吃搅团」(一种面食),寓意粘走厄运;或饱食象征填平穷困。
三、地域特色习俗
北方:如天津剁饺子馅时故意发出声响,震慑小人。
南方:如上海「抢路头」,初四夜提前迎接财神。
陕西韩城:炙烤肉、爆炒豆子,以声响崩走穷气。
四、现代传承与演变
如今,许多习俗如迎财神、吃饺子仍广泛流行,但环保意识增强后,部分地区减少鞭炮燃放,改为祭祀或文化活动。
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参考等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