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图第五象:戊辰 观(安史之乱)网
《推背图》第五象「戊辰 观(安史之乱)」解析 一、卦象与图谶分析 卦象组成 第五象对应《周易》观卦(坤下巽上),坤为地,巽为...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推背图》第五象「戊辰 观(安史之乱)」解析
一、卦象与图谶分析
卦象组成
第五象对应《周易》观卦(坤下巽上),坤为地,巽为风,卦象为“风行地上”。此卦寓意帝王巡视四方、体察民情,但阴爻居主导地位,暗示阴盛阳衰,预示王朝将因内部矛盾陷入动荡。
图谶象征
马鞍:暗指安禄山(谐音“安”)。
史书:代表史思明(“史”)。
卧地妇人:象征杨贵妃在马嵬驿被赐死。
截断竹箫:取“箫”字去竹头为“肃”,指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平定叛乱。
二、谶颂详解
谶语核心
“杨花飞,蜀道难”:指杨贵妃随唐玄宗逃往四川的艰难历程。
“截断竹箫方见日”:肃宗即位后局势转危为安。
“更无一史乃平安”:史思明被杀后,安史之乱彻底平定。
颂词隐喻
“渔阳鼙鼓过潼关”:安禄山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起兵,攻破潼关直逼长安。
“木易若逢山下鬼”:“木易”合为“杨”,“山下鬼”为“嵬”,指杨贵妃死于马嵬驿。
“定于此处葬金环”:金环代指杨玉环,呼应其被缢杀的结局。
三、历史事件对应
安史之乱始末
起因:唐玄宗晚年怠政,重用蕃将安禄山,导致藩镇割据;杨国忠专权激化矛盾。
经过:755年安禄山起兵,攻陷洛阳、长安,玄宗西逃四川;马嵬驿兵变迫使杨贵妃自缢。
结局:肃宗即位后联合回纥平叛,761年史思明被其子所杀,叛乱告终。
王朝转折
安史之乱使唐朝人口锐减、经济崩溃,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成为常态,标志盛唐终结。
四、学术争议与延伸解读
预言真实性:有学者质疑《推背图》成书时间,认为部分内容可能为后人附会(如“渔阳鼙鼓”一词是否早于白居易诗作)。
文化隐喻:拆字谜(如“木易”“山下鬼”)和象征手法(马鞍、史书)体现古代预言文学的特点。
政治哲学:观卦强调统治者需洞察民情,安史之乱被解读为帝王失察的警示。
总结
《推背图》第五象以卦象、图谶和谶颂结合,精准映射了安史之乱的核心人物与事件。其预言性虽存争议,但作为融合易学与历史叙事的文本,深刻反映了唐代政治动荡的因果链,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预言文化的重要案例。更多细节可参考等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