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十五是什么节,元宵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小编 2025-07-31 4529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大年十五即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以赏灯、吃元宵、猜灯谜等民俗活动为核心。

元宵节的起源朝代及发展脉络

汉代起源

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据记载,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平定“诸吕之乱”,将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节日,并称“元宵节”。

大年十五是什么节,元宵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汉武帝时期,正月十五被纳入祭祀“太一神”的仪式,成为重要节日,司马迁的《太初历》将其列为官方重大节日。

东汉至隋唐的发展

东汉至隋唐的发展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后,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在宫廷和寺院燃灯礼佛,推动元宵节与灯会习俗结合。

隋唐时期达到鼎盛,隋炀帝举办盛大灯会,唐代灯市规模扩大,成为全民狂欢节。

宋代至清代的演变

宋代至清代的演变

宋代元宵节活动更丰富,灯谜、歌舞等活动盛行,逐渐形成“闹元宵”的民俗文化。

明清时期,灯会时间延长至十天,清代民间灯会虽缩短为五天,但仍保持热闹传统。

相关补充

别名与象征元宵节因道教“三元说”又称“上元节”,象征一元复始、团圆美满。

核心习俗包括赏花灯(竹制、琉璃灯等)、吃元宵(宋代称“浮圆子”)、猜灯谜、舞龙舞狮等。

天文意义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月圆向吉”,部分年份存在“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现象。

综上,元宵节起源于汉代(西汉),并在历代融合宗教、民俗元素后,发展成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