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什么命什么组成成语
成语是汉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而其中有一类成语,就是以什么命什么组成的,这些成语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语言美感。
以天下为己任
“以天下为己任”这个成语,是以“天下”为命,以“己任”为组成。它的意思是指把天下当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努力奋斗,为天下人民谋福利。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是孔子的弟子颜回所说的话。颜回说:“天下为公,君子以天下为己任。”这句话表达了君子的责任和担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思想精神。
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这个成语,是以“身”为命,以“作则”为组成。它的意思是指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引领他人向善。这个成语出自《论语》,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做一个合格的人。
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这个成语,是以“毒”为命,以“攻毒”为组成。它的意思是指用同样的手段对付对方,以达到制服对方的目的。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战国策》,是齐国大夫田忌用来对付赵国名将骊姬的策略。田忌先派出自己的最快马去比赛,然后再派出次快马去比赛,最后再派出最慢的马去比赛,以此来消耗骊姬的战斗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这个成语,是以“逸”为命,以“待劳”为组成。它的意思是指采取守势,等待对方疲劳后再发动攻击。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孙子兵法》,是孙子在论述战争策略时提出的。孙子认为,战争中应该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等待对方疲劳后再发动攻击,这样可以以小搏大,取得胜利。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这个成语,是以“眼”为命,以“还眼”为组成。它的意思是指报复对方,以对等的方式回击。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周礼》,是周朝时期的一种法律制度。在古代,如果一个人犯了罪,他的眼睛就会被剜掉。如果被害人也要报复,就会剜掉犯罪者的眼睛,这就是“以眼还眼”的来由。
以卵击石
“以卵击石”这个成语,是以“卵”为命,以“击石”为组成。它的意思是指力量悬殊,不顾自身安危,去挑战强大的对手。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庄子》,是庄子讲述一个故事时提出的。故事中,一只小鸟决定用自己的卵去打石头,结果自己的卵被打碎了。这个成语告诫人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冒险去挑战强大的对手。
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这个成语,是以“柔”为命,以“克刚”为组成。它的意思是指用柔和的方式来对付强硬的对手,以达到制服对方的目的。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道德经》,是老子讲述道家思想时提出的。老子认为,用柔性的力量去对付刚性的力量,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这个成语,是以“小”为命,以“见大”为组成。它的意思是指从小事物中看到大道理,领悟大道理的精髓。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庄子》,是庄子讲述一个故事时提出的。故事中,一个人在看到一只小鱼的时候,领悟到了大道理,认识到了天地万物的相互联系。
以牙还牙
“以牙还牙”这个成语,是以“牙”为命,以“还牙”为组成。它的意思是指报复对方,以同样的方式回击。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史诗中的一句名言。它表达了一种复仇的思想,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行为方式。
以和为贵
“以和为贵”这个成语,是以“和”为命,以“为贵”为组成。它的意思是指和平相处,以和为贵,避免争斗和冲突。这个成语出自《论语》,是孔子讲述治国理政的一句名言。孔子认为,和平是最重要的,只有和平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个成语,是以“其人之道”为命,以“还治其人之身”为组成。它的意思是指用对方的方式对付对方,以达到制服对方的目的。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是齐国大夫孟尝君用来对付魏国名将平原君的策略。孟尝君先派出自己的侄子去魏国当官,然后再派出自己的儿子去魏国当官,最后再派出自己的女儿去魏国当官,以此来渗透魏国的内部,最终取得了胜利。
以险求胜
“以险求胜”这个成语,是以“险”为命,以“求胜”为组成。它的意思是指冒险行事,以求得胜利。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孙子兵法》,是孙子在论述战争策略时提出的。孙子认为,战争中应该采取以险求胜的策略,冒险行事,以求得胜利。
以一当十
“以一当十”这个成语,是以“一”为命,以“当十”为组成。它的意思是指一个人能够顶得上十个人,表现出非凡的能力和勇气。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三国演义》,是关羽在单刀赴会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
以上是以什么命什么组成的一些成语,它们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语言美感。这些成语的出处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都表达了一种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成语,认真学习它们的内涵,用它们来丰富我们的语言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