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着诸多忌讳。

起居方面忌在高处呆得过久:“春分看水,秋分观山”,秋分登山是不错的秋季锻炼方式,但由于进入秋分节气后山顶和高处会变得寒冷,登山出汗后在高处呆久了,容易受到寒气和凉风侵扰,引起身体不适,所以要做好防寒保暖,不要久留高处。忌洗澡和淋浴过久:秋风起后,秋分天气干燥。洗澡和淋浴是保持个人卫生的必要之事,但这个时候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洗澡淋浴时间不能太长。因为水温变化大,天气干燥,早晚凉爽,水温过高会使身体血管张开,遇冷收缩会难受,而且沐浴液等化学制品会洗去皮肤表面油脂,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等问题。忌晒太阳过久:秋分时节阴阳平分,过了秋分阴气渐盛,到冬至才“一阳生”。此时阳光中的紫外线虽不强烈,照在身上有暖意,但户外凉意渐浓,出门晒太阳除了要穿御寒衣服外,晒太阳时间也不宜过长。秋风干燥,受凉容易引起身体不适。忌久走不停:秋分后气温明显下降,很多地方日平均气温降到20℃以下进入秋季。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走步是老少皆宜的锻炼方式,但要注意适度,避免久走不停给脚部和膝关节造成伤害。而且天冷腿脚易着凉,久走后发热的腿脚也容易受寒气凉气侵扰,中老年人更要注意保护腿脚,要劳逸结合。饮食方面忌久吃燥热食物:秋分秋燥严重,饮食重点应是滋阴润燥,要多吃秋梨、百合和莲藕等润燥食材。应少吃葱、姜、蒜、八角、茴香等辛辣食物,这些食物多食助燥伤阴,会加重内热,使燥邪侵犯人体。同时也应避免食用油腻煎炸食物,如炸鸡腿、炸鹌鹑等,这些食物难以消化,容易积于肠胃之内。秋分时节还忌生吃水生植物,像荸荠、茭笋、菱角等,虽然它们有医用功效,但生吃易感染姜片虫,引起肠道问题,儿童感染还会出现脸部浮肿、发育迟滞、智力减退等现象,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肥甘食品也应忌口,中医认为秋分应养肺,肺气过盛会导致肝气抑郁,秋燥易伤津液,饮食应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主。其他方面忌房事:秋天是收敛的季节,虽然气候相对温和,但夏季遗留的一些问题往往在秋季凉爽时更易显现。有老年疾病或身体虚弱者,在秋分要好好休息,禁止和剧烈活动。忌刮东风(华北平原):有“秋分东风来年干旱”的说法,如果东风在秋分刮起,可能会影响第二年作物的生长发育,使华北平原出现干旱情况。忌电闪雷鸣:俗话说“秋分只怕闪电,多米贵”,如果秋分遇到闪电和雷电,会影响秋季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水稻价格飙升,所以要提前做好预防自然灾害的准备。江淮、广西避免下雨(特殊情况):江淮地区在秋分那天希望下雨,若天气晴朗则可能发生干旱;而广西有秋分祈雨的习惯,因为有“秋分夜冷天气干燥”的说法。二、2025年9月23日秋分节气是否为吉日
关于2025年9月23日秋分是否为吉日,目前并没有非常确切依据表明其绝对是或者不是吉日。
从传统习俗和观念角度看在传统习俗里,秋分本身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节气。它象征着昼夜平分,是秋季的中间点,也代表着收获等寓意。从这个层面来说,如果进行与收获感恩、祭祀祖先等相关的活动,可以被视为是合适的时间。例如古时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动,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进行这类祭祀活动可看作是吉日所为。按照传统的黄道吉日概念,需要结合老黄历中的宜和忌来判断。但目前我们并没有查询到针对2025年9月23日专门的老黄历宜和忌的完整标注。不过从一般秋分的属性来看,其是一个阴阳平衡转换的节点,在传统观念里这样的时间进行如祈福、祭祀等活动是较为适宜的。从现代意义角度看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秋分更多是一个感受自然变化、进行养生保健的时间。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从养生角度,人们可以根据秋分的气候特点,调整作息和饮食等。例如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早睡早起适应季节变化。如果将这样积极健康适应节气的一天看作吉日也未尝不可。而且如果从开展一些文化活动、科普活动等方面来说,秋分这个特殊的日子也很适合,因为它能吸引人们对传统文化、对自然变化的关注。三、秋分相关的传统习俗和禁忌
(一)传统习俗
祭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有“春祭日,秋祭月”的说法。人们会事先准备好大香案,在案台上摆上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然后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方向,点燃红烛后,全家人依次祭拜月亮,祈福求安。不过后来由于农历八月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有满月,所以将祭月节移到了中秋节,但秋分祭月的习俗依然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意义。竖蛋: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做竖蛋试验,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送秋牛:也被称为“送秋牛图”,是民间农村一种别致的习俗。“秋牛图”是将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的农历节气并且加上农夫耕田的图样。送图的农人被称为“秋官”,要能演善唱,挨家挨户送图时,每到一家都需要即景生情,言词随口而出,句句吉祥、有韵动听,让主人乐意而给钱才行。粘雀子嘴:这一习俗主要流行于客家地区。秋分时节,农民按照习俗放假,做汤圆吃,除家人食用外,还要制作十多个不包馅料的汤圆,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想以此黏住麻雀的嘴巴,防止麻雀破坏庄稼。吃秋菜: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是当地客家人特有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菜,当地每逢秋分这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和鱼片一起制成秋汤,有“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的说法,人们认为吃秋菜可以清洗肠胃,保全家人身体健康。(二)禁忌
忌运动量过大:秋季养生应以“收”为主,秋分是正式步入秋季的开始,忌讳运动量过大,造成身体过度劳累,应以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为宜,如登山、步行、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舞等。忌剃头(部分观念):在一些传统观念里,秋分这一天剃头会导致人体阳气不足,容易引发一些疾病,但这种说法并没有现代科学依据。忌大型搬家或装修(部分观念):部分传统观念认为,不宜在秋分这一天进行大型的搬家或装修,以免带来不好的运势,但这也缺乏现代科学的验证。四、秋分吉日的判断依据
(一)传统历法和黄历相关依据
传统历法中的节气特性:在传统历法中,秋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它标志着昼夜平分,全球各地(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白昼和黑夜等长,太阳到达黄经180°。从阴阳学说的角度来看,这是阴阳平衡的时刻。这种平衡被认为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一些祈福、祭祀、感恩天地等活动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例如在古代,祭月等活动选择在秋分(后来因月相问题部分移到中秋),就是基于这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天地神灵的敬畏。老黄历中的宜和忌:老黄历中对于每一天都有宜和忌的标注。如果某一天标注为宜嫁娶、祭祀、祈福等,那么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这一天就比较适合进行这些活动,被视为吉日。而如果标注为忌某事,比如忌出行、忌动土等,那么进行这些事情就被认为可能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对于秋分来说,不同年份的老黄历标注可能不同,但秋分这个节气本身的特殊属性(如阴阳平衡等)也会影响人们对它是否为吉日的判断。比如2025年的秋分宜嫁娶,祭祀,祈福,求嗣,开光,出行等多种事项,从老黄历角度这是比较吉利的表现。不过老黄历的说法更多是基于传统习俗和文化观念,缺乏现代科学依据。(二)民俗文化意义的影响
收获与感恩的象征意义:秋分在农业社会中是收获的季节,很多农作物在这个时候成熟。这种收获的象征意义使得秋分成为一个适合庆祝、感恩和祭祀祖先的时间。人们在收获后感恩大自然的馈赠,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等。从这个民俗文化意义上讲,秋分具有吉日的属性,适合进行与收获、感恩相关的仪式和活动。传统习俗的指向性:秋分的一些传统习俗如祭月、竖蛋等,这些习俗都蕴含着祈福、求平安等美好寓意。当人们遵循这些习俗活动时,也暗示着这一天是一个适合进行这类积极意义活动的时间,从而也影响着人们对秋分是否为吉日的判断。(三)现代观念下的判断因素
养生与健康适宜性: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秋分时节的气候特点是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空气变得干燥。在这个时候进行一些适应季节变化的养生活动是很合适的,比如调整饮食结构,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调整作息,早睡早起等。从养生健康的角度来看,如果把秋分当作一个开启健康生活模式的起点,那么它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吉日。文化传承与教育意义:秋分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它成为了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好素材。学校、社区等可以在秋分这一天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讲述秋分的知识、传承传统习俗等。从这个意义上讲,秋分这一天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而有意义的“吉日”。五、2025年秋分的特殊讲究
时间节点的特殊意义:2025年9月23日的秋分,在时间上和以往的秋分一样,太阳到达黄经180°,全球昼夜等长。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无论是从天文现象还是传统的阴阳平衡观念来看,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标志着北半球日照时间逐渐减少,夜晚开始变长,季节正式从秋向冬过渡的一个中间状态,提醒人们要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作息和养生方式等。与传统习俗的关联祭月的潜在文化影响:虽然现代中秋是祭月的主要节日,但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在2025年秋分这一天,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祭月文化的潜在影响。可以借此机会向家人朋友讲述祭月文化的变迁,传承传统文化内涵。竖蛋等趣味习俗的开展:按照传统,秋分是竖蛋的好时机。在2025年秋分,人们可以开展竖蛋活动,尤其是家庭中有孩子的,可以通过这种趣味活动让孩子感受节气的魅力,了解传统文化。像送秋牛图(如果当地有传承这种习俗的文化氛围)等习俗也可以以文化展示或者创意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增添秋分的文化氛围。养生讲究饮食养生:2025年秋分,人们要遵循秋分的养生饮食原则,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由于天气转凉,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温热性的食物,但要避免燥热食物过度食用,以防伤阴。例如可以煮梨汤,既润肺又能补充水分,缓解秋燥。起居养生:秋分之后,天气渐凉,夜晚气温会更低。在2025年秋分开始,人们要注意早晚添加衣物,特别是老人和小孩等抵抗力较弱的人群。早睡早起,顺应季节变化,保证充足的睡眠。例如可以适当将晚上睡觉时间提前半小时到一小时,早上也适当早起,这样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适应季节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