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寒时间几点时刻?小寒和大寒有何区别?哪个更冷?

小编 2025-04-24 16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2025年小寒开始时间为1月5日10点32分31秒,星期日,腊月初六 。

2025年小寒时间几点时刻?小寒和大寒有何区别?哪个更冷?

小寒和大寒的区别

一、含义方面

  1. 小寒
    •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小寒”从字面上理解是天气寒冷,但还未到极冷的时候。它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当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节气。对于神州大地而言,标志着一年中寒冷日子的到来,但还未冷到极致 。
    • 在古籍中,对于大小寒的由来除了最先出现的冬至节气有相关起源外,其他节气统一记载,对于大小寒由来并没有过多解释。由于时间在农历十二月的月初,寒尚小,所以称为小寒 。
  2. 大寒
    •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表示天气寒冷到极点。《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
    • 从含义的角度来说,二者一大一小,因为处于农历十二月的一前一后,所以都称为十二月节,月初寒小,月半寒大,故有小寒和大寒之分 。

    二、气候方面

    1. 小寒
      • 小寒节气时,冷空气虽然频繁活动,但达到寒潮级别的不多,所以降雪量不会很大,多以雨雪天气为主。在我国北方地区,小寒时节往往是干冷的状态,气温较低,土壤深层的热量散失到了接近最低点,尽管白天稍长,太阳的光、热略有增加,但整体热量仍然入不敷出,成为全年最冷的时节之一。例如在东北北部地区,小寒时平均气温在 - 30°C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达 - 50°C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 - 20°C,是冰天雪地的景象。在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则在0°C左右,此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5°C上下,但也时有冷空气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
    2. 大寒
      • 大寒时节冷空气力度开始加大,最容易出现寒潮,尤其大雪、暴雪天气经常出现,一般雪灾冻害也经常在大寒时节出现。在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寒时节的寒冷程度也非常高,而且由于接近冬季末尾,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 。

      三、黄经位置方面

      1. 小寒
        • 小寒节气太阳在黄经285°,此时北半球的白天相对较短,夜晚较长,接收到的太阳热量相对较少,这也是小寒时节寒冷的一个原因。
      2. 大寒
        • 大寒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00°,这说明大寒的白天时间要比小寒节气白天时间长一些。随着冬至过后,我国的白天会越来越长,大寒时白天相对小寒时有所增长,太阳照射时间增长,理论上接收到的热量更多一些,但由于此时仍然处于冬季,寒冷的程度依然很高 。

        四、习俗方面

        1. 小寒
          • 在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是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在广东有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的传统习俗,民间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也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小寒节气中另有一项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古籍记载,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点染,这些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老南京讲究在小寒节气吃菜饭,所谓菜饭就是青菜和米饭一起翻炒,加入咸肉、香肠、火腿、板鸭丁等。老南京还有逢九吃一只鸡、每天一个鸡蛋的进补习惯,所以小寒这天市民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鸡汤和鸡蛋。在小寒节气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 。
        2. 大寒
          • 民间有大寒节气吃糯米的说法,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最典型的就是吃八宝饭,将糯米蒸熟,拌以糖、猪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肉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在北京有吃消寒糕的习俗。在寒冬季节,南京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其中鸡汤也是常见的食物 。

          小寒和大寒哪个更冷

          1. 从全国平均情况来看
            • 根据1951 - 2015年小寒、大寒时节全国平均气温,有42%的年份是小寒冷于大寒,28%的年份是大寒冷于小寒,其余30%的年份持平,寒冷程度相当。以全国平均最低气温来看,42%的年份小寒节气的最低气温要低于大寒节气 。从气象资料统计来说,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从这个数据表明,小寒更冷的概率相对较大。
          2. 从南北方差异来看
            • 北方地区:根据中国常年的气候数据统计,中国北方大部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是每年的1月中旬(10日 - 20日)。每年的小寒节气从1月5 - 7日开始,一个节气15天,中旬恰在小寒节气之内。对北方大部地区来说,小寒的确冷于大寒。例如北京在小寒期间平均气温一般在 - 5°C上下,极端最低温度在 - 15°C以下;我国东北北部地区,小寒时平均气温在 - 30°C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达 - 50°C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 - 20°C 。
            • 南方地区: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却是大寒节气时最冷。大寒节气一般从1月20日开始,1月下旬恰是南方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有部分特殊地区,如四川西部、云南大部一年之中是12月下旬最冷,大概是在冬至节气;西藏、新疆的部分地区最冷的时段出现在1月上旬 。
          3. 从热量收支等原理来看
            • 到了小寒,土壤深层的热量散失到了最底点,尽管白天稍长,太阳的光、热略有增加,但实际这是最入不敷出的时期,于是成为全年最冷的时节。而从冬至开始起的计算寒天的九九,三九是最冷的时段,也总在落在小寒节气内。大寒时虽然依然寒冷,但土壤深层热量已经过了散失最低点,且白天时间比小寒时更长一些,接收到的太阳热量相对小寒时有所增加,所以从热量收支原理看,小寒更冷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