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什么意思?冬至有什么含义?

小编 2025-08-06 393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英语名为“winter 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 。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通常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交节,但由于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其日期(东八区)的计算公式为:(yd + c) - l(公式解读:Y =年数后2位,D = 0.2422,L =,21世纪C = 21.94,20世纪 = 22.60;例外:1918年和2025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

冬至是什么意思?冬至有什么含义?

二、冬至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一)自然现象含义

  1. 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
    •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使得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日,例如北京市区,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 。
    • 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冬至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在南半球的时间比在北半球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
  2. 三候现象
    •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糜角解,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

    (二)文化内涵

    1. 岁首与新年的象征
      • 据传,在历史上的周代,冬至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虽然后来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正月和冬至分开,但冬至的重要性依然被人们所重视,很多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
    2. 传统节日内涵
      •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在汉代,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
    3. 养生意义
      • 冬至是养生的最佳时间,因为“气始于冬至”。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从而转向动。这个时候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以此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适合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的食品 。

      三、冬至在不同地区的习俗

      1. 北方地区
        • 吃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北方大部分地区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不过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
        • 其他习俗:在宁夏银川,有冬至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的习俗,当地老百姓把羊肉粉汤叫“头脑”。其制作过程较为讲究,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早上吃不下饺子的话,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是银川人的特色风味小吃 。
      2. 南方地区
        • 吃汤圆: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南方还有些地方在早餐全家聚食冬至团,取团圆的意思 。
        • 吃红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而赤豆糯米饭有驱邪的作用 。
        • 苏州的习俗:苏州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每年冬至夜的菜单十分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苏州的大街小巷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如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而且苏州人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 。
        • 福建莆田的习俗:《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主妇把搓好的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 。
        • 潮汕地区的习俗: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有小过年之俗称 。

        四、冬至的天文意义

        1. 太阳直射点与季节变化
          •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北半球在冬至日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而此时南半球正值盛夏,因为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日照时间更长 。
        2. 对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
          • 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日。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决定了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多少,冬至时较低的太阳高度角使得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例如,北京市区冬至这天正午太阳高度仅为26°42',这导致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天气寒冷。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白昼也逐渐变长,标志着北半球的日照和热量状况开始逐渐改善,天气也将逐渐转暖,但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在冬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会持续下降,直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达到最冷 。
        3. 地球公转与近日点的关联
          • 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影响了南北半球的季节时长,使得太阳在南半球的时间比在北半球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这种地球公转过程中的速度差异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共同构成了冬至天文现象背后的科学机制,也反映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行状态以及与太阳之间的能量交互关系,对地球上的气候、生态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五、冬至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1. 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的位置
            •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后来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 。
          2. 冬至的特殊性
            •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出的一个,在古代有着特殊的地位。在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它也是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反映了太阳的位置和季节的变化。冬至前后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等谚语,反映了冬至天气与后续天气的关联,人们可以根据冬至的气候特点来安排农事活动和生活起居 。
          3. 与相邻节气的联系
            • 冬至前是大雪(12月7 - 9日交节),冬至后是小寒(翌年1月4 - 6日交节)。大雪节气标志着降雪量开始增多,气温继续下降,为冬至的寒冷做铺垫;而小寒则是在冬至之后,天气更加寒冷,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之一。这种节气的排列顺序反映了季节变化的渐进性,从大雪的降温降雪到冬至的昼短夜长、寒冷至极,再到小寒的严寒持续加深,体现了冬季气候的逐步发展过程,也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的特点,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映季节变化和农事活动规律的体系 。

相关文章

2025年开烟火吉日 2025年最大吉日

本文将为您提供2025年开烟火的吉日选择,并详细介绍在这些日子里举行庆祝活动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2025年烟火的吉日选择 在中...

文化 2025-08-10 235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