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2月21 - 23日交节。此时会出现多种自然现象:

- 日照方面: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例如在北京,冬至时的白昼时长明显缩短,黑夜时长相应增长。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 气温方面:冬至时节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虽然冬至这天太阳直射点南行达到极致,但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逐渐升高,但每天散失的热量大于接收的热量,气温仍会不断下降,中国各地气候也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在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 - 8℃左右。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 物候方面: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动”,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 气象方面:冬至时节,寒潮活动频繁,北方地区的寒冷逐渐加剧,南方也明显感受到寒冷的袭击。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都会下降到冰点以下,甚至更低。由于冬季空气湿度较低,往往会伴随着干燥的天气,使得人们的皮肤容易干裂,需要适当保湿。并且这个时节阳光照射时间短暂,气温低,容易导致阴冷多雾的天气现象,特别是在江河湖海等水体附近,水汽容易凝结成雾,形成大雾天气,这种情况下能见度降低,行车和出行都需要特别注意安全。冬至时节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旱季,雨水相对较少,由于气温低,水汽含量不高,导致气压差异增大,风力相对较强。
- 传统习俗相关现象:在冬至日时,北京“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下的五条金龙图案被依次点亮,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在傍晚会出现金光穿洞的妙景”。在古代社会,冬至有着特殊的地位,如汉代时冬至朝贺的礼仪规模仅次于正旦,有“亚岁”之称,唐开元年间,冬至日朝贺自此之后成为定制。围绕着“一阳生”的特性,冬至的习俗涵盖衣食住行多个方面,如《四民月令》记载冬至日献履袜的习俗,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大臣向君主献袜以“助养元气值事”。在娱乐方面,明清两代在北京的什刹海等地,冬至后盛行“拖床”“溜冰鞋”等冰上活动,王公贵族和普通民众都能享受冰雪乐趣。
冬至计算寒冷的方法
1. 传统的“数九”法
冬至开始“数九”,这是一种计算寒冷程度和寒天进程的传统方法。从冬至日起,每九天算一个“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描述了这九个“九”的天气变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其中“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候,此时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所以说“冷在三九”。
2. 根据气象数据判断
单站冷冬判断
在气象学上,冷冬/暖冬的判定是以冬季三个月(12月 - 2月)的平均气温作为判定的基本要素。对于单站冷冬的判断,是通过冬季平均气温与其常年值的差值(距平)与标准差(描述序列偏离其平均状况的统计量)来判断。当一个站点的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小于等于其标准差的 - 0.43倍时,可定义为单站冷冬。
全国冷冬判断
全国冷冬采用全国范围内冷冬面积占全国有效面积的百分比(也称冷冬指数)来界定,冷冬指数≥50%,定义为全国冷冬。不过这种判断需要大量的气象站点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以反映整个国家冬季的寒冷程度状况。
3. 民间谚语判断
民间也有一些谚语来判断冬至后的寒冷情况,例如“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这里的月头、月中、月尾分别是农历月的上旬、中旬、下旬。其意思是如果冬至出现在农历的上旬,那么年底的时候天气就会比较寒冷;假如冬至出现在农历的中旬,那么整个冬天的天气就会比较寒冷,况且有可能不下雪;如果冬至出现在下旬,那就说明正月和二月天气会比较冷,也就是所谓的倒春寒。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差别比较大,很多俗语的说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地区。还有“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地区),“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地区)等谚语,也是民间根据长期经验总结出来的冬至与寒冷关系的一种判断方式,但都只是一种经验性的参考,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天气寒冷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