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天吗?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吗?

小编 2025-04-24 9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7 - 9日左右,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天吗?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吗?

在古代,立秋被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丝丝凉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强烈,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昼夜温差,空气中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感觉到阴气上升,太阳光已成强之末,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

立秋也有丰富的民间风俗。在古代,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庇佑,另一方面尝试新收成的米谷,庆祝收获。民间还有立秋贴秋膘、咬秋、啃秋、晒秋等习俗。例如,老北京四合院人家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鸭;京津等地有在立秋这天吃炖肉的讲究;东北人在立秋可以吃饺子;山东莱西地区流行吃渣;浙江杭州有立秋啃秋桃的习俗等 。

二、立秋是否标志着秋天的开始

从含义上讲,立秋是秋天开始的意思,可被视为秋天的第一天。但从气候学角度看,立秋并非秋天开始的标志。按照现代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才是秋季的开始。在中国,很少有地区在立秋就进入秋季,像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才入秋,一般年份里北京9月初才有秋天的感觉。立秋时节,由于盛夏余热未消,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民间有“秋老虎”之说,一般要到9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凉爽起来 。

三、秋天的标准定义和起始时间

(一)传统定义

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至“立冬”结束。《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此时阴阳之气开始转变,慢慢由热转凉,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

(二)气候学定义

  1. 根据气温变化划分
    • 现在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来划分,采用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法,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 - 22℃之间算入秋。例如,北京的平均入秋(候平均气温)时间为9月11日;广州以广州观测站数据计算,2025年10月17日出现低于22℃的气温,从10月21日起连续出现低于22℃的滑动平均气温序列,到25日正好是第5天 。
  2. 另一种入秋的气候定义
    • 五天滑动平均气温≤22℃,从满足条件的五天中日平均气温≤22℃那天起(达到即算)(平均入秋日期11月3日) 。

    四、不同地区对立秋与秋天关系的看法

    (一)北方地区

    在北方地区,立秋后虽然气温开始有下降的趋势,但由于立秋常处于三伏天的末尾阶段,此时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天气还非常炎热,所以人们普遍知道立秋并不意味着秋天真正到来。立秋之后北方的早晚温差会逐渐增大,像北京等城市,到了9月初才会有比较明显的秋意。而且北方在立秋后有独特的习俗,如老北京立秋时讲究贴秋膘,这更多是一种对季节转换的文化上的呼应,而非表示秋天已经完全到来 。

    (二)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立秋时节气温依然较高,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南地区,在立秋后可能还会持续高温天气,甚至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例如在四川地区,立秋前后预计平均降水量仍会较常年同期偏少,平均气温也会较常年同期偏高一些。但南方一些地区也有自己迎接立秋的习俗,如江南地区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在浙江金华有立秋吃清凉糕的习俗等,这些习俗更多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表达对秋天的一种期待,而不是因为立秋就进入了真正的秋天 。

    (三)不同气候带地区

    1. 寒温带地区
      • 像黑龙江等寒温带地区,入秋相对较早,一般到8月中旬就可能入秋。这里的人们对秋天的感受更明显地与气温变化相关,立秋后随着气温下降,农作物也开始进入收获期,人们会根据季节的转换进行相应的农事活动,对于他们来说,立秋是秋天即将到来的信号,而且较其他地区更接近秋天开始的实际情况。
    2. 亚热带地区
      • 在亚热带地区,如广东等地,即使到了立秋,气温仍然很高,距离真正的秋天还有较长时间。这里的人们在立秋时更多是遵循传统习俗,如吃一些与立秋相关的食物等,他们知道按照气候学定义,立秋距离秋天还有一段时间,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因为立秋就改变夏季的生活模式,如着装、消暑方式等。

      五、二十四节气中立秋的特点和意义

      (一)立秋的特点

      1. 气候特点
        • 气温方面,立秋时值公历八月上半月,虽然习惯上表示秋季开始,但气温未降至秋季标准,有“三伏不尽秋到来”之说。平均气温26 - 27℃,最高气温仍在35℃以上,一般早晚有些凉意,中午前后依然炎热。
        • 降水量开始减少,一般为70 - 80毫米,常有大风和暴雨出现,但也有些年份出现早秋旱。光照方面一般比较充足,有利于早秋作物的生长发育 。
      2. 物候特点
        • 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初候凉风至,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带来凉意;二候白露降,昼夜温差使清晨植物上有露珠凝结;三候寒蝉鸣,寒蝉因天气变化而鸣叫。这三候体现了立秋时节天气逐渐从炎热向凉爽过渡的特征,反映了自然界生物对气候变化的感应 。

        (二)立秋的意义

        1. 农事意义
          • 立秋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对于农事来说,更多是有利收获的时节。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迫切,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等说法,所以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立秋也意味着一些农作物开始进入生长后期,如早稻到立秋基本成熟,农民要准备收割,而一些秋季作物如荞麦等开始播种,体现了季节转换在农事活动中的重要性 。
        2. 文化意义
          • 立秋自古被视为重要节日,古人会以各种习俗度过这个夏秋之交的时刻。例如,在宋朝,立秋之日男女老少有戴楸叶的习俗,可保一秋平安;民间有立秋贴秋膘的习俗,源于周朝《礼记》记载,金朝时在北京被官方认可并在全国沿袭下来;还有“咬秋”“啃秋”等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季节转换的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内涵。立秋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唐代诗人刘言史、杜甫、李益等都有关于立秋的诗词创作,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意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