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春节有诸多禁忌,这些禁忌体现了苗族的文化传统和对新年的特殊期许。
- 行为禁忌
- 关于待客与交往: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迎客不穿节日服装、交谈中不用敬语称呼都是不被允许的。客人到家门时,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女主人,女主人需唱歌开门迎客,而且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嬉闹时用带捆苗家人。
- 与祖先和神灵相关: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这是对祖先和神灵的敬重,在苗族的信仰体系里,祖先和神灵庇佑着家族,冒犯这些地方会被视为不敬,可能带来厄运。
- 特殊时期的行为限制:苗族过年不能斗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在初一至初三不可在寨内晾晒衣物,若违反,当年会被认为会打凶雷,刮大风吹房屋。过年期间不能赤足、动刀、挑水、扫地、敲板壁、食粑粑(糯米做的一种食物),洗脸水也不能往屋外倒。苗族妇女过年有特殊规定,不能去别人家里,不能在家中拿针线,但可以在外面用(在苗族,妇女在外用针线即为“坐年”)。
- 饮食禁忌
- 禁杀狗、打狗与食用狗肉:狗在苗族文化中有特殊意义,苗族禁杀狗、打狗,并且不吃狗肉。这一禁忌可能与苗族的历史、传统习俗或宗教信仰相关。
- 其他食物禁忌:春节期间不宜吃鸡肉,因为鸡在苗族文化中象征着不祥之兆。苗族人民还禁止吃鸽子、鱼等动物,因为这些动物在苗族传统中都有不好的寓意。并且,在特定的习俗里,如除夕晚祭祖前要先用一碗饭喂狗,也反映出饮食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 服饰禁忌:苗族人民认为,春节期间不宜穿黑色的衣服,因为黑色在苗族传统中代表着丧事。相反,他们喜欢穿着红色、黄色等吉祥的颜色,以求新年能够顺利、幸运。
- 年前准备
- 年货采购与制作:当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苗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要准备年货。除了赶街天去购买需要的东西,如鞭炮、香纸等外,还要杀一至两头年猪,舂饵块和糍粑等。这些年货的准备不仅是为了满足节日期间的饮食需求,也蕴含着对新年富足生活的期待。例如杀年猪,这一活动很讲究,要看日子,不能乱杀,乱杀年猪家里有可能不利顺。以前,在湘西地区,生活贫困,很多人家里没有年猪杀,也杀不起年猪,所以谁家有年猪杀说明这家人在村里算富裕的。
- 家庭环境准备:除夕这天一早,各户要将屋内和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在春节期间扫地有禁忌,因为苗族传统认为扫地会把好运扫走,尤其是在除夕夜,家中必须保持整洁,以迎接新年的到来,但这一打扫主要是除夕前的清洁工作,春节期间则要避免扫地。
- 节日期间的活动
- 除夕活动
- 年夜饭的准备与意义:大约下午两三点钟,全家人就开始忙碌着准备年饭,家庭主妇淘米煮饭,男人杀鸡煮肉。祭献完祖上,用少量饭、肉和请来的亲戚朋友才正式用餐。年饭做好以后,首先要在正屋神台上点一盏灯,然后分别在神台、房柱、灶、门、猪圈、鸡圈等处插香烧纸,由主人或请本家族的人在摆好饭菜的桌肉和酒等先祭献祖先,同时燃放鞭炮。有的村子,过除夕有互请的习惯,你来我往,很是热闹。吃完年饭,户主要分别给石磨、果树、鸡、狗等都喂上一点好饭菜,表示让它们也像人一样过年。天快黑时,老人要拿鸡蛋为每一位家庭成员叫魂,户主还要找一根粗大的柴头,放到火堆里烧,以便守除夕之夜。当晚,户主要适时换插烧尽的香,神台上点着的灯不应熄灭,表示让祖先通宵达旦过除夕。
- 守岁习俗:苗族大年三十晚上和汉族一样也是要守岁的,但称为“坐三十夜”。苗族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会烧一大堆火,然后全家围着火聊天、扯家常、吃东西,等坐到十二点的时候就去抢年,抢年之后还要宵夜吃东西,要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的天亮,也就是一晚上都不能睡。
- 新年第一天的活动
- 抢新水:正月初一,苗族习惯要起早去抢新水。这一般是男子汉的事,鸡叫两遍三遍,男人就要起床,拿着香、纸和水桶到井边去取新水。取时,先烧着香和纸,然后口中念到:旧岁已去,新年到来,我取新水,拿去洗脸,眉清目亮,好好过年。说完,再滔水挑回家中。即使家里有水,也要用新取来的水烧热洗脸。由于取新水预示着谁去得早就说明谁勤快,当年庄稼收成也会好,所以年轻人大多争先恐后,看是谁最先在水井边插香烧纸。
- 初一的饮食与禁忌:初一这天的早饭也由男人来做,意思是妇女已经做了一年,这天该让她们休息。饭菜做好,其他人没有起床,也不兴叫唤,据说叫了就会把跳蚤也给叫醒,当年跳蚤会很多,到处咬人。初一这天有诸多禁忌,如忌讳动刀,因怕伤人,全年可能会经常出事;不宜扫地,因扫地预示着当年会有暴风袭击;忌烧粑粑吃,据说如果这天烧粑粑吃的话,这一年中衣服容易被烧;特别不能到别的村寨去串门过夜,以免冲了别人的喜等。
- 娱乐活动:吃完早饭,年轻人都到村子的场坝中去打毽子陀螺等,其他人如果喜欢,也可以参加。整个村子,毽拍响声,人叫声,响成一片,热闹无比。
- 春节期间的传统娱乐与社交活动
- 百狮会:苗族过年习俗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百狮会的名堂蛮多,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这一活动不仅是娱乐,也蕴含着苗族的文化传承,例如苗族喜爱舞狮跟远古的传说和图拜相关联,相传洪荒时代,妖魔横行,为害苗山。一群从森林奔出的金狮赶走了吞食牛羊、庄稼的恶魔,使苗家重享太平。勇敢的苗家后生亚果为救乡亲们出苦海,不畏千辛万苦,翻山涉水,终捞起了飘浮在海浪上的绣球,把吉祥的狮群重新引回苗山,荡平了作恶的妖魔鬼怪。苗民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涌到寨头迎接吉祥的金狮们,从此,苗乡就有了百狮会。神话是生活折射,百狮会其实也反映了苗族远古的大迁徒。
- 走亲访友与社交:在春节期间,苗族人会穿着节日盛装,走出家门,拜访亲友,互致新年祝福。走亲访友不仅是传递祝福的方式,更是增进感情的重要时刻。并且,在一些苗族地区,如在黔东南,把春节叫做汉年(niangxdiel)与传统的苗年(niangxhmub)并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欢度,尤其是那些不过苗年的苗族地区,主要是过春节,但不及苗族过苗年隆重,识汉字的苗族也贴些对联、门神之类,其余与过苗年相同,即增加了斗牛、赛马、走亲访友以及男女青年游方、对歌等民族特色的内容。有的人家的男婚女嫁也选在春节举行。湘西地区的苗族过春节,还举行规模盛大的赶牛场活动;广西融水县一带的苗族过春节,举行芦笙舞会,每年群众竟达数万人之多。
- 吃排家饭: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被请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么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告别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这一习俗体现了苗族的热情好客和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 祭祀活动:苗族在大年三十的时候,也是要祭祖的,也称为“送饭(窝刀)”。大年三十这天,苗族人会把做好的大酒大肉,拿到“夯果”烧香烧纸,还要去猪圈牛圈鸡鸭圈、灶边、龙位烧纸。还要把大酒大肉,拿到土地堂烧香烧纸“祭”一下。这一祭祀活动是为了缅怀祖先,感恩祖先的庇佑,同时祈求祖先在新的一年继续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家族繁荣昌盛。
苗族春节习俗
苗族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充满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