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主要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把一年中的农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这三个节日组成了道教的三元说。按照道教的说法,正月十五日是上元天官的诞辰,天官赐福,此日被称为上元节。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所以这个节日也被称为元宵节,因此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二、上元节名称由来的多种说法
(一)道教的影响
- 道教三元说的核心内容
-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天官、地官、水官三位神祇,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且将上元、中元、下元分别与三官相配,认为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魏晋道家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
-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提到“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这也表明在道教的体系里,正月十五上元节与天官赐福紧密相连,上元节要燃灯等习俗也与道教的这种说法相关。
- 道教对民间习俗的渗透
- 在道教的影响下,民间逐渐接受了上元节这个概念。上元节燃灯的习俗就是因循道教的陈规而来。道教的上元节观念深入民间后,与原有的正月十五闹元宵等习俗相融合,使得上元节和元宵节在概念上逐渐等同起来。例如,在很多地区,上元节这一天,道观会举行祭祀天官的仪式,而民间则会张灯结彩,这既是庆祝元宵节,也是在遵循上元节的道教传统。
(二)历史发展中的融合
- 早期的节日起源与发展
- 从节日起源来看,元宵节的来历有多种传说。一种说法是与汉文帝纪念平吕有关。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在吕后死后,发生了诛吕事件。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这是元宵节的雏形。而随着道教文化的发展,在唐初受道教影响,正月十五开始被称为上元,上元节的概念与已经存在的元宵节概念逐渐融合。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正月十五这个节日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道教影响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宋以后也称灯夕。
- 不同文化元素的汇聚
-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除了道教文化的影响,还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例如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这使得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更加流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元节(源于道教)和元宵节(源于多种民间传说和习俗发展)在名称和内涵上不断融合,上元节的概念被包含在元宵节之中,二者成为同一个节日的不同称呼。
三、元宵节与上元节的历史渊源
(一)起源的先后顺序与相互关联
- 元宵节的早期起源
- 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当时,元宵节主要是与祭祀等活动相关,是从宫廷逐渐走向民间的节日。
- 上元节概念的融入
- 随着道教的发展,上元节的概念出现。道教将正月十五定义为上元节,这一概念与已有的元宵节概念相互影响。上元节的一些习俗,如燃灯等,与元宵节的习俗相融合。例如在唐代,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而这与上元节天官赐福需要燃灯庆祝等道教观念相互呼应。从历史发展来看,上元节概念的融入丰富了元宵节的内涵,使其宗教文化色彩更加浓厚,同时也让元宵节的庆祝活动更加多样化。
(二)不同历史时期二者的发展变化
- 汉代到唐代
- 在汉代,元宵节的雏形已现,如汉武帝时期的祭祀活动。到了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元宵节俗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开始流行。而唐代受道教影响,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上元节的名称开始与元宵节并行。这一时期,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也在不断扩展,从最初的简单祭祀发展到有观灯等活动,上元节天官赐福的观念也让元宵节燃灯等习俗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如“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上元节和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在唐代已经显现。
- 宋代及以后
- 宋代,上元节和元宵节的融合更加深入。上元节燃灯的习俗在这一时期更为盛大,从北宋延长到5夜,出现了猜灯谜活动。而且,上元节和元宵节在概念上已经基本等同,民间对于二者的称呼也逐渐通用。到了明清时期,元宵节的习俗更加丰富多彩,如明代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增加了戏剧表演等内容;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上元节这个称呼依然存在,与元宵节一同被人们传承下来,成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上元节和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一)团圆与和谐
- 家庭层面的团圆意义
-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团圆节。在这一天,全家人会一起品尝元宵(汤圆),元宵的形状圆润,象征着团圆,这一习俗表达了家庭团圆美好的意愿。就像“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元宵,共享天伦之乐,这种团圆的氛围是元宵节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上元节也蕴含着团圆的意义,在道教的天官赐福的氛围下,家庭团聚也是一种福气的体现,人们希望在天官的庇佑下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 社会层面的和谐内涵
- 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从春节到元宵节,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际关系从家庭内部逐渐扩展到社会层面。上元节燃灯等习俗也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活动,大家在街头巷尾赏灯、猜灯谜等,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汇聚在一起,这种全民性的庆祝活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例如在古代,元宵节期间“男女混淆”,人们可以自由地参与到各种庆祝活动中,这是一种社会和谐的表现,打破了平时的一些礼教束缚,上元节和元宵节共同营造了这种社会和谐的氛围。
(二)祈福与祝愿
- 宗教文化中的祈福元素
- 上元节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天官赐福,所以上元节有向天官祈福的文化内涵。在这一天,人们通过燃灯等方式祈求天官赐福,希望新的一年幸福安康、好运连连。而元宵节的开灯祈福古俗也由来已久,民间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人们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道教文化中的上元节祈福和元宵节本身的祈福习俗相互融合,丰富了这一节日的祈福文化内涵。
- 民间习俗中的美好祝愿
- 在元宵节的众多民间习俗中,都蕴含着美好的祝愿。比如猜灯谜,这是一种富有民族风格的民俗文娱活动,人们在猜灯谜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智力的挑战,更寄托了对新的一年聪明智慧、幸福美满的祝愿。舞龙舞狮也是元宵节常见的活动,舞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上元节和元宵节的这些习俗共同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三)文化传承与民俗活动
- 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 上元节和元宵节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上元节的习俗如燃灯,体现了道教文化对节日的影响。而元宵节的习俗包括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代相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例如,舞龙舞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龙舞前来助兴,这些活动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也是上元节和元宵节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
- 文化传承的意义
- 上元节和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些节日仍然被人们重视并传承。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庆祝上元节和元宵节,人们传承着诸如家庭团圆、社会和谐、祈福祝愿等传统价值观,同时也传承了赏花灯、吃元宵等民俗活动背后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例如,元宵的制作工艺有多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馅料和制作方法,这些传统的制作工艺在节日的传承中得以保留,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性。
五、关于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的传统解释
(一)道教传统的主导解释
- 道教三元说的解释
- 按照道教的传统解释,三元分别对应天、地、水三官的诞辰。正月十五上元节是天官诞辰,天官赐福,所以这一天被视为重要的节日。在道教的影响下,民间接受了上元节的概念,并将其与原有的正月十五的节日相结合。由于正月十五本身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为元宵节,上元节和元宵节就这样融合在一起,上元节成为了元宵节的别称。这种解释在传统的宗教文化语境下,明确了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的宗教根源,即道教的三元说体系下的天官诞辰日。
- 宗教仪式与习俗的关联
- 上元节的一些宗教仪式和习俗也与元宵节的习俗相呼应。例如上元节要燃灯,这一习俗源于道教对上元天官的庆祝方式。而元宵节也有燃灯的习俗,虽然元宵节燃灯习俗的形成也受到佛教等文化的影响,但在上元节和元宵节融合的过程中,燃灯习俗成为了二者共有的重要特征。道教的宗教仪式和习俗通过与民间原有的元宵节习俗相互融合,进一步巩固了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的传统解释,使得这种解释在民俗文化中得以传承下来。
(二)历史文化融合的综合解释
- 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融合
-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元宵节的起源和上元节的概念相互融合。元宵节的雏形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一些祭祀和庆祝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的上元节概念出现并与元宵节融合。从唐初受道教影响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到后来上元节和元宵节在习俗、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不断融合,这种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融合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的重要解释。它反映了不同文化元素在历史长河中的相互作用和整合,上元节丰富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元宵节则为上元节提供了广泛的民间基础。
-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统一
- 元宵节和上元节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如佛教文化对元宵节燃灯习俗的推动,道教文化带来的上元节概念。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这两个节日在名称和内涵上逐渐统一。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人们将上元节和元宵节视为同一个节日,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性。这种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统一解释了为什么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即不同文化在节日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交织,最终形成了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统一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