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黄历宜理发吗?宜忌什么?
2025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对应的是公历2025年12月30日。在中国传统黄历中,这一天的干支历为乙巳年戊子月辛亥日。黄历包含了丰富...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中秋节的传说丰富多样,其中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后羿射下九日,受到百姓尊敬和爱戴,他娶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妻。后羿除传艺外,与妻子终日相伴,令人羡慕。不少志士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因舍不得撇下妻子,便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却被蓬蒙看见。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蓬蒙假装生病留下。嫦娥自知不是蓬蒙对手,危急时刻吞下不死药,身子飘离地面、冲出窗口,飞向天上。由于牵挂丈夫,嫦娥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家得知此事,拼命朝月亮追去,但无论怎样也追不上。后羿无可奈何,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嫦娥。百姓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
关于吴刚伐桂也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高达五百多丈。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
玉兔捣药的传说则是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但月桂树随砍即合,吴刚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叶就会长回树上,经过了很久,吴刚仍然没能砍倒月桂树。吴刚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个儿子分别变成蟾蜍、兔和蛇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为了帮助父亲早日砍倒桂树,玉兔便不停地把砍下的枝叶捣碎 。
还有一个与中秋节吃月饼相关的传说。元代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到了起义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地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
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之美也与中秋有些许关联,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她的美貌让董卓、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他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也是中秋故事的一种 。
阿美人也有中秋传说,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月光照亮村前山后,阿美人的姑娘们就聚集在一起杵米磨谷,歌唱丰收。传说很久以前,阿里山和月亮之间有一拱美丽的虹桥相连,从地面走向月亮并不困难,特别是八月十五满月那一夜,阿里山上就有许多身穿五彩达戈纹衣裳的姑娘,背着装满谷子的藤篓,一个接一个地攀上虹桥,登上月亮。月亮上有棵桂花树,每到月圆的时候,它会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满枝繁花飘散出清甜的香味。那时的月亮不象如今这么亮,颜色一片昏黄。姑娘们登上月宫,摘下桂花掺进谷子里,你一杵我一杵,舂得一颗颗大米白白的,映得月儿透亮透亮。一天,部落里有个姑娘想登虹桥上月宫,采一枝桂花舂米给久病的妈妈熬稀饭。姑娘想妈妈眼泪汪汪,从此再也回不了家乡。她每天都在桂花树下舂米,一杵一杵,舂得白米细又细,匀又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谷子杵成了白米,白米杵成了细粉。每到八月十五月亮圆了,姑娘想念家乡,思念亲人了,就把细腻洁白的细粉洒到人间,白白的米粉纷纷扬扬洒落下来,化作了如水的清辉,把山水大地映得清晰明净。这时候,部落里的老人也会指着月亮对后生们说:孩子们呵,你们知道八月十五的月儿为什么格外亮吗?那是阿姐在月亮上思念故乡,把洁白的米粉洒向人间啊! 。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 。
还有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备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后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 。
月饼是中秋节的标志性传统美食,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就已出现类似月饼的食物,诗人苏东坡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到南宋时,“月饼”这一名称正式见于《武林旧事·蒸作饮食》,当时杭州民间就有“以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月饼形如圆月,内含佳馅,象征着团圆和睦,是阖家分吃的食品。月饼的种类繁多,按地域可分为广式、京式、苏式、滇式等。广式月饼皮主要是糖浆拌面粉,馅料多样且甜而不腻;苏式月饼是“水油皮”,油多,糖相对较少;徽式月饼小巧玲珑,表皮是油酥皮;衢式月饼是衢州的特产,以芝麻为重要原料;陕西的水晶月饼,特点是以冰糖、板油出头、皮酥馅甘。从口味上又可分为咸甜之分,还有麻辣等新型口味,馅料有五仁、豆沙、蛋黄莲蓉、枣泥等传统口味,也有水果、巧克力等创新馅料,不同的馅料适合不同人的口味偏好 、、、、。
桂花酒是中秋节标配的饮料。桂花可供观赏,也有食用价值,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相当久远,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 、。
螃蟹是中秋时节受欢迎的食材。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每年中秋之时,螃蟹肉多膏厚,是最佳的品尝时机。螃蟹营养丰富,特别是蛋白质含量比猪肉、鱼肉都要高出几倍。明代的中秋宴上,螃蟹是充场的主角,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吃蟹,佐以酒醋很是流行。现在,人们在中秋节也很喜欢品尝螃蟹,其吃法多样,如清蒸、红烧等 。
糍粑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美食,也是民间常见的小吃。制作糍粑的主要食材包括糯米以及芝麻等等。中秋节吃糍粑寓意着团圆与美满。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做法是将糯米蒸熟后倒进石碓窝里,两个人一组用粑捶或木杵捣糯米,最后用模具制成各种形状,或直接做成团状或饼状 、。
中秋食田螺的习俗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据分析,螺肉营养丰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
中秋食芋头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在江浙一带,芋头的发音与“运来”相近,所以中秋节吃芋头也表示希望能够好运连连。芋头的吃法多样,可以清蒸、煮糖水或者做成芋泥等 、、。
八月份的鸭子肥瘦适宜,口感很好,有滋阴补血的功效。在浙江、福建、四川、台湾等地,鸭子是中秋节必备佳品。鸭子的本帮烧法有很多种,如八宝鸭、香酥鸭、酱鸭、扁尖火腿老鸭汤等。在南京,本地人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会吃桂花鸭(盐水鸭),中秋前后桂花开得正好时卤好的鸭,才有资格叫桂花鸭。在福建、云南、贵州、四川部分地区有中秋吃鸭子的习俗,四川人中秋吃的鸭子为烟熏鸭,再配上麻饼或蜜饼等。历史传说,元末时期,蒙古统治者残暴,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哒子,就取谐音鸭子,有推翻元人统治的暗语之意 、、。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有钱人家吃月饼,穷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风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美丽、聪明、善良、勤劳。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香喷喷、甜滋滋,两老吃了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那一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
柚子也是中秋节的必备品之一,“柚”因同“佑”,有希望月亮保佑的意思。柚子酸甜可口的果肉深受人们喜爱,在中秋这个团圆的日子里,人们希望通过吃柚子来祈求家人的平安和幸福。吃柚子时,可以先将柚子皮剥开,然后一瓣一瓣地吃 。
板栗也是中秋必吃的小食。板栗性味甘寒,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的作用,最适合秋天食用。老龄体弱者或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适量品尝。栗子除了可以做零食,也可以入馔,著名的菜肴就有板栗鸭、板栗鸡等 、。
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幼嫩时的菱角可当水果生食。中秋节吃菱角,据说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