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节为什么有赏月?中秋咏月的名句
中秋节赏月的习俗源于古人对圆月的崇拜,认为圆月象征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中秋之夜,...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白露为霜”意为晶莹的露水结成霜。“白露为霜”出自《国风·秦风·蒹葭》,原句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字面意义来看,大片的芦苇青苍苍的,清晨的露水变成了霜,而心中所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的那一方。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一表述不仅描绘出一种清冷、萧瑟的自然景象,还往往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内涵。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误解。实际上,霜和露的形成过程并非如此简单直接,并不是水汽先凝成露水,露水再结成霜。霜和露一般只在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形成,因为晴朗的夜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当夜间地面温度迅速下降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成白色的冰晶,这就是霜;而露水是在地面或近地物体温度降低到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成的小水珠。古人由于当时科学知识的局限,做出了这样诗意的表述,但这种表述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中对于白露时节景象的理解和感受。
在文化层面,“白露为霜”所描绘的景象常常被用来烘托孤寂、惆怅、求而不得等情感。例如在《诗经》中的这首诗里,如果把“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白露为霜”所营造出的这种清冷、朦胧的氛围,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意象,被广泛运用在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用以表达诸如思乡、怀人、感时伤世等丰富的情感。
白露是秋季的节气。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时间是每年公历9月7 - 9日交节。
到了白露节气,我国各地都呈现出秋季的特征。例如,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生长不利;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东南沿海,特别是华南沿海还可能会有热带天气系统(台风)造成的大暴雨;而我国西部地区常常是细雨霏霏,阴雨绵绵,像四川、贵州两省的一些地方更有天无三日晴之称。
从气温变化上看,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热转凉的转折点。进入白露时节,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人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昼夜温差的增大,白天可能还比较暖和,但夜晚已经有了丝丝凉意,正如俗语所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白露节气也有着丰富的秋季习俗。民间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饮白露茶也是白露的习俗之一,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像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龙眼本身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还有浙江温州等地采集“十样白”(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即白芍、白芨、白术、白扁豆、白莲、白茅根、白山药、百合、白茯苓、白晒参),以煨乌骨白毛鸡、鸭子或猪肘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等习俗。这些习俗都与秋季的气候特点、养生观念以及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等因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