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是属于孩子的吗?压岁钱是用来辟邪的?

小编 2025-04-24 21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在中国文化中,压岁钱的归属权属于孩子。从法律角度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给孩子压岁钱在法律上属于赠与行为,孩子或者其监护人表示接受、钱款发生转移之时,压岁钱的所有权就归属于孩子所有。而家长给对方孩子压岁钱是另一个独立的赠与行为,并不存在压岁钱之间的交换和折抵,家长给对方孩子压岁钱的行为并不影响压岁钱的归属 。

压岁钱是属于孩子的吗?压岁钱是用来辟邪的?

尽管压岁钱属于孩子,但由于孩子大多是未成年人,对于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所有民事行为均应由父母代理。这意味着这部分孩子在接受压岁钱后,其使用和处分权实际上掌握在父母手中,但即便如此,父母也只能以孩子的利益为出发点进行代理行为。对于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他们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过年收压岁钱就是纯获利行为之一,不过他们虽有权利自主支配压岁钱,但也不是能随意花的。比如可以购买一些文具、玩具、食品等,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但如果购买大件用品或者大额游戏充值、打赏等行为则需经过父母的同意或者追认 。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保护会代管压岁钱。例如,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乱花钱,或者孩子年龄太小没有理财意识,就会将压岁钱保管起来。家长只是拥有保管权,并没有所有权,也不能随意处置压岁钱用于自身消费等非孩子利益相关的事情。如果家长擅自花掉了孩子的压岁钱则违反了法律规定。像一些家庭中可能会出现孩子的压岁钱被父母用于补贴家用或者偿还债务等情况,这都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曾有相关案例,如辽宁省的于某某与于某某1赠与合同纠纷一审民事案中,法院认为压岁钱属于孩子,监护人应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压岁钱应给付孩子以有利于其生活教育;黑龙江省宋某与王某保管合同纠纷一审民事案也表明孩子对其获赠的压岁钱享有所有权,家长只是代为保管;江苏省朱某1与朱某2离婚后财产纠纷一审民事案中,监护人用掉孩子压岁钱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需要归还压岁钱给孩子 。

压岁钱的辟邪作用

压岁钱最初的寓意是镇恶驱邪。在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中,有一种说法是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这一习俗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传说故事支撑。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黑身白手,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一下,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疯疯癫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

从历史记载来看,从汉代到清末,长辈在过年期间给晚辈包压岁钱的主要目的跟唐玄宗“喜赐洗儿钱”一样,就是避邪去魔。在古代的压岁钱,如汉代的压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些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佩戴的钱币形状的辟邪品。压岁钱发展到后来虽然其意义逐渐多元化,辟邪去魔的功能逐渐结束,演变成了希望晚辈步步高升等美好励志的寓意,但依旧保留着希望晚辈能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平平安安的祝愿,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辟邪的文化内涵传承 。

压岁钱在法律上属于孩子吗

压岁钱在法律上属于孩子。如前文所述,压岁钱是一种赠与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赠与合同成立后,受赠人即孩子获得财产所有权。孩子或者其监护人表示接受、钱款发生转移之时,压岁钱的所有权就归属于孩子所有。

即使孩子是未成年人,这一所有权归属也不会改变。对于8周岁以下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虽然他们的民事行为由父母代理,但压岁钱的所有权依然是孩子的,父母只是代为管理和在符合孩子利益的情况下代为行使处分权。例如在孩子需要购买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符合其成长需求的情况下,父母可以用压岁钱来支付,但不能将压岁钱挪作他用,比如用于自己的消费或者偿还家庭债务等。

对于8周岁以上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能够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收压岁钱就是纯获利行为,他们对压岁钱有一定的自主支配权,但这种支配权也是有限制的,比如只能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超出这个范围的大额支出需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或者追认。如在一些案例中,8周岁以上孩子如果未经父母同意进行大额游戏充值,这种行为是可以被认定为效力待定的,父母有权要求游戏公司退回充值金额,这也体现了虽然压岁钱属于孩子,但在使用上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以保护孩子的权益和财产安全 。

关于压岁钱辟邪的传统说法

压岁钱辟邪的传统说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到邪祟的侵害,而压岁钱能够起到保护孩子、**邪祟的作用。

从传说故事来看,“祟”这种小妖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年三十晚上,祟会出来摸小孩的头,被摸的小孩会生病变傻。为了抵御祟的侵害,人们想到了用铜钱放在孩子枕边来吓退祟。而当这种习俗与过年的氛围以及谐音文化相结合后,就逐渐演变成了压岁钱。这种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望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从历史文化角度,压岁钱的早期形式压胜钱就具有辟邪的功能。压胜钱并不是真正用于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带有吉祥图案和文字的钱币形状的辟邪品。例如汉代的压胜钱,正面可能铸有“长命富贵”“吉祥如意”之类的吉祥话,背面是龙凤龟麟、北斗七星和十二生肖等祥瑞的图案。这些压胜钱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可以驱邪避害,保佑佩戴者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压岁钱的形式从最初的压胜钱(非流通货币)转变为真正的货币,其意义也逐渐丰富,如增添了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关爱以及一些励志的寓意等,但辟邪的传统说法依然在民俗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即使到了现代,过年给孩子压岁钱的时候,很多长辈也还是怀着希望孩子平安健康成长、远离灾祸的美好心愿,这种心愿也是压岁钱辟邪传统说法的一种延续 。

不同文化中压岁钱的意义和归属

中国文化中的压岁钱

在中国文化里,压岁钱具有多重意义。意义方面

  • 辟邪驱鬼与保佑平安:这是压岁钱最初的意义,源于对孩子免受邪祟侵害的期望。长辈通过给晚辈压岁钱,希望借助这种方式**邪祟,让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这种观念与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是对孩子最朴素的关爱和祝福表达 。
  • 传承亲情与增进感情:在给予压岁钱的过程中,长辈们往往伴随着温馨的叮咛与期望的话语,这些言语中蕴含着对晚辈成长的关怀与鼓励。孩子们在接收压岁钱的也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温暖与支持,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压岁钱成为了传递亲情、增进代际间理解与沟通的一座桥梁,让家的温馨与和谐在年复一年的传统习俗中得以延续 。
  • 教育引导与培养财商:随着时代的变迁,压岁钱的金额逐渐增大,其教育意义也日益凸显。家长开始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和使用压岁钱,通过制定储蓄计划、参与公益捐赠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 弘扬文化与传承美德:压岁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通过讲述压岁钱的由来与意义,不仅能够增强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还能够激发他们探索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压岁钱所传递的尊老爱幼、互相关爱的传统美德,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下一代,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和谐与文明 。

归属方面:从法律和传统习俗来看,压岁钱的归属权属于孩子。如前面所述,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的赠与,孩子是受赠人,依法享有压岁钱的所有权。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孩子未成年,8周岁以下的孩子由父母代理其民事行为,8周岁以上的孩子在对压岁钱的使用上也受到一定限制,父母可以基于孩子利益的考虑进行管理和监督。

其他文化中的类似习俗

在一些亚洲文化中,也有类似压岁钱的习俗,但意义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日本,新年时长辈也会给晚辈一些钱,称为“お年玉”(Otoshidama)。

  • 意义:这也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关爱表达,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在日本的社会文化中,新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这种给钱的习俗也体现了家庭的团结和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 归属:通常这些钱也是属于孩子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家庭的教导来使用这些钱,例如购买学习用品、小零食或者存起来等。

在韩国,春节期间也有类似的传统习俗,长辈会给晚辈“岁拜钱”。

  • 意义:这一习俗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同时也是对新年的庆祝和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祈愿。在韩国文化中,家族观念很重,这种习俗有助于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亲情纽带。
  • 归属:同样,这些钱属于孩子,并且在家庭的教育下,孩子会学习如何合理使用这些钱,如储蓄一部分、用于购买学习用品或者参与一些家庭共同的活动等。

虽然这些亚洲国家的类似习俗在意义和归属上与中国的压岁钱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在具体的形式、给钱的数额、使用的传统建议等方面会存在差异,这些习俗都反映了各自文化中对家庭、传统和后代的重视与关爱。

相关文章

建党节出生的男孩小名大全

建党节是一个充满纪念意义的节日,家长们为在这一天出生的男孩取小名时,往往会融入一些与建党节相关的元素,同时也会考虑名字的美好寓意和...

社会 2025-05-02 100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