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六大传统习俗盘点!秋分的特色习俗都有哪些?

小编 2025-04-24 10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秋分时节有诸多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在这个节气中的生活方式、文化信仰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秋分的六大传统习俗盘点!秋分的特色习俗都有哪些?

(一)祭月

  1. 起源与发展
    •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分别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 最初祭月节定在秋分这一天,但由于秋分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被认为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变而来。
  2. 祭月仪式
    • 民间的祭月风俗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北京地区的祭月风俗是,在圆月夜,家家户户在庭院里设桌,桌子上放有月宫蟾兔的牌位和面饼、苹果、葡萄等,然后点香点蜡烛对天拜月,拜完后把牌位对着月亮烧掉,并且有“男不拜月”的传统。
    • 杭州祭月风俗略同于北京,但称为“斋月宫”,每户瓶兰、香烛,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
    • 在广东祭月时祭拜一位木头雕刻凤冠霞帔的月亮神像,桌子上的祭品有馒头、西瓜、苹果、红枣、芋艿等。在南方部分地区还有以芋头作供品的习俗,传说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统治,曾用元朝统治者的头祭月亮,因“元”与“芋”音近,后来人们以芋代头。
    • 江西等地也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俗,这是因为月宫里的嫦娥是女子,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下,男子不能给女子跪拜,祭月的供品有香蜡烛、米饼、西瓜、花生、苹果、菱角等,所拜的神除了月神外,还有开漳圣王(陈元光)、观世音菩萨、广东潮州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等。

    (二)竖蛋

    1. 玩法与现象
      •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做竖蛋试验。玩法是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备受关注。
    2. 竖蛋的可能原因
      • 一种观点认为,春分、秋分是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子,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所以鸡蛋较容易竖立起来。
      • 也有人觉得春秋分时节天气晴朗,人的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动作也利索,有利于竖蛋成功。从鸡蛋本身的结构看,鸡蛋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小山,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以及三点决定一个平面的原理,只要找到三个小山和由这三个小山构成的三角形,并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三角形,那么鸡蛋就能竖立起来了,而且刚生下四五天的鸡蛋,蛋黄下沉,重心下降,更有利于竖蛋。

      (三)吃秋菜

      1. 秋菜的种类与采集
        •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秋分吃秋菜的不成节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会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
      2. 秋菜的食用与寓意
        • 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人们通过吃秋菜祈求家宅安宁,身壮力健,这种习俗也蕴含着一定的中医养生理念,因为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癌作用,炒野苋菜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润肤美容,适用于痢疾、目赤、雀盲、乳痈、痔疮等病症。

        (四)

        1. 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与神祇
          • 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众多,涉及的神祇也各有不同。二月十五日是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州有功,死后成为漳州守护神。二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二月二十五日是三山国王祭日,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奉为守护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
        2. 的意义与供品
          • 是人们对神祇表达崇敬、祈求保佑的一种方式。不同的神祇祭拜方式和供品有所差异,比如的供品一般由米粉做的金猪一只、桂圆、荔枝、莲子、白果、花生,糖果、饼干、斋菜等组成,主坛供三支大香、五支小香,然后点香向神鞠躬,祈求平安等。

          (五)送秋牛

          1. 秋牛图的内容与制作
            • 秋分随之即到,便会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习俗。秋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
          2. 送图者与送图过程
            •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送图者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六)粘雀子嘴

            1. 粘雀子嘴的方式
              •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这是为了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2. 相关食物的特点与寓意
              • 汤圆多以糯米为主原料和其他一些配料制成,糯米性温,味甘,所加配料亦往往是高糖分、高热量之物,在春寒季节少量食用有助于补充身体热能,补虚调血、升阳健脾,但糯米黏滞、难消化,多食容易导致食滞。这里用汤圆粘雀子嘴虽然是农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但也体现了人们保护庄稼的心理。

              二、秋分的特色习俗

              秋分的特色习俗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竖蛋成为世界游戏

              1. 竖蛋的独特性
                • 竖蛋是秋分(和春分)时节特有的一种趣味活动,它不仅仅是中国的习俗,还在世界各地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人参与。这种习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或者是一种文化象征。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选择特定的时间(秋分或春分),利用鸡蛋这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尝试。虽然竖蛋的成功与否并没有绝对的保障,但这种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的活动,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2. 文化传播与影响
                • 目前虽然难以考证竖蛋这一中国习俗何以成为世界游戏,但它的传播反映了文化交流的魅力。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这种有趣的习俗可能通过网络、旅游、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节气文化,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一种共同参与、互动的方式,增进了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二)吃秋菜与地方文化的紧密结合

                1. 地方习俗的代表性
                  • 秋分吃秋菜的习俗是岭南地区的特色习俗,尤其是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族群。这种习俗具有很强的地方文化代表性,它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族群传统密切相关。秋菜(野苋菜)是当地自然环境中常见的野菜,人们在秋分这个特定的时间去采集食用,体现了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季节变化的适应。
                2. 习俗背后的文化寓意
                  • 吃秋菜并制作秋汤,有“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的说法,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健康、家庭幸福的朴素追求。这种习俗不仅仅是一种饮食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承载着家族、族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

                  (三)送秋牛图的民间艺术与农耕文化融合

                  1. 秋牛图的艺术价值
                    • 送秋牛图是一种融合了民间艺术和农耕文化的特色习俗。秋牛图本身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作品,它将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样印在红纸或黄纸上。从艺术角度看,这是一种简单而质朴的艺术创作,其图案和布局反映了民间对节气和农耕的理解与表现。这些图案可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农夫耕田图样代表着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丰收的期望。
                  2. 农耕文化的体现
                    • 送图者说的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更是农耕文化的直接体现。在农耕社会,节气与农事紧密相连,秋分是秋季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送秋牛图的习俗通过送图者的说唱,传递着关于秋耕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来年丰收的美好祝愿,是农耕文化传承的一种生动形式。

                    (四)粘雀子嘴的民俗智慧与美好愿望

                    1. 民俗智慧的体现
                      • 粘雀子嘴这一习俗体现了农民的民俗智慧。在秋分这个时节,庄稼即将收获或者已经收获一部分,防止雀鸟破坏庄稼是农民关心的问题。用汤圆粘雀子嘴这种方式,虽然带有一定的想象成分,但却是一种利用食物特性(汤圆的黏性)来解决实际问题(保护庄稼)的创意方法。这反映了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根据生活经验和对自然的观察,创造出独特的应对方式。
                    2. 美好愿望的寄托
                      • 这一习俗也寄托了农民对庄稼丰收的美好愿望。在古代农业社会,庄稼的收成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和家庭的生计。通过粘雀子嘴这种具有仪式感的行为,表达了农民希望雀鸟不要破坏庄稼,从而获得丰收的心愿,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