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节为什么有赏月?中秋咏月的名句
中秋节赏月的习俗源于古人对圆月的崇拜,认为圆月象征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中秋之夜,...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根据记载,公元1967年,公历平年,共365天。农历丁未年(羊年),无闰月 。
闰月的产生与节气、历法相关。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其月份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确定的,一个月大约是29.5天,一年12个月总共约354天。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回归年)约为365.24天,这就导致农历年与回归年之间存在时间差。为了协调这个差异,就会设置闰月。具体的置闰方法是: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中气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类,古人从冬至起中气、节气相间安排,如小寒为节气,大寒为中气,依次类推。在1967年的时候,十二个月份里面都是有中气的,所以不存在闰月。
闰月饭也叫六亲饭,每逢闰年闰月,娘家就会把已经出嫁的女儿请回家中相聚就餐,一家人团团圆圆,吉祥如意。这一习俗体现了家庭团聚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娘家对出嫁女儿的关怀与牵挂。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出嫁的女儿虽然组建了新的家庭,但与娘家的联系依然紧密,闰月饭就是维系这种亲情关系的一种方式 。
在中国部分地区,逢闰月子女回去见父母的时候送上一双鞋,以报哺育之恩。有的地区是孩子给父母买鞋,有的地区则是出嫁的女儿给母亲买鞋,还有的说法是逢闰年月,女儿要给父母各送一双鞋。民间有“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一千”的说法,闰月鞋一定要在前一个月穿上才灵验。这一习俗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鞋子作为一种生活用品,承载着子女对父母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
在山东等地有吃留娘糕的习俗,在闰月作为女儿必须给父母制作一个留娘糕。俗话说:“闰月糕、闰月糕,闰月老人寿高高”,闰月送闰月糕表达对父母健康长寿的祝愿。这种习俗背后蕴含着对父母的关爱与不舍,希望父母在闰月这个特殊的月份里能够平安健康,留娘糕也成为了表达孝心的一种载体 。
蟾是闰月必须给父亲的一种面食,蟾乃“幸福吉祥财源旺”的寓意,送到娘家代表着幸福吉祥财源旺。这一习俗体现了对父亲的祝福,希望父亲能够幸福安康,财源广进,同时也反映了民间对吉祥寓意的追求,通过赠送特定的食物来传达美好的心愿 。
面做的面鱼是闰月要送给妈妈的礼物,鱼乃“富贵有余节节寿”的象征,自己亲手做一个面鱼送给妈妈,祝愿妈妈健康长寿、富贵有余。这一习俗体现了对母亲的敬爱,面鱼作为一种传统的食物礼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祝福 。
很多地方都有闰月喝茶的习俗,不过只有女性才有资格入席喝茶,男性不能参加。闰月茶是由农家妇女轮流做东,邀请邻居朋友女客入席喝茶聊天,以起到增进邻里和睦的作用,让自家更加顺遂,遇事呈祥。这一习俗体现了女性在闰月中的特殊社交活动,通过闰月茶的形式,女性之间可以交流感情、分享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助于加强邻里之间的联系 。
在有些地方,娘家还会在闰月送女儿雨伞、焦扇,寓意娘家是女儿的保护伞,祝福女儿早生贵子,为夫家招财,财丁两旺。这一习俗反映了娘家对出嫁女儿的支持与祝福,雨伞和焦扇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更象征着娘家的关爱和对女儿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
台湾地区有给娘家送猪脚、面线的说法,通常为两只前猪脚和六把面线,面线上面皆绑着红丝线和春花。这种习俗体现了地区特色,猪脚和面线在当地文化中可能有着特殊的寓意,通过赠送这些物品来表达对娘家的敬意和祝福 。
在西南地区,有一种传统习俗是在闰年闰二月的第十五天和风吹笛,一些地方的人会在户外用手风琴和笛子等乐器演奏音乐,表达自己的欢乐和祈愿平安。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闰年的二月十五日游神,神明的形象通常是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花冠,手持扇子和花,带领着大家游行祈福。还有一些地方在闰年的二月不嫁娶,不出嫁的女孩也不能出门,但是她们可以在房间里挂一只喜鹊的纸雕,寓意“喜鹊叽叽喳喳,媒妁忙忙来联络”。这些习俗与闰二月这个特定的闰月相关,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