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节为什么有赏月?中秋咏月的名句

小编 2025-04-24 7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中秋节赏月的习俗源于古人对圆月的崇拜,认为圆月象征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中秋之夜,月色皎洁,人们通过赏月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

八月十五中秋节为什么有赏月?中秋咏月的名句

中秋咏月的名句

以下是几首著名的中秋咏月诗词及其赏析:

1.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原文

plaintext
复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及注释

  • 译文: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虽相隔天涯,却能共享此刻的月光。有情人怨恨这漫长的夜晚,整夜都在思念对方。熄灭蜡烛,更怜惜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感到露水的滋润。无法将这美好的月光捧在手中赠给你,只好回到床上,在梦中与你相会。
  • 注释
    • 天涯:形容遥远的地方。
    • 竟夕:整夜。
    • :怜惜,喜爱。
    • :湿润。

    创作背景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因遭奸臣排挤而被贬谪荆州。中秋之夜,他怀念远方的亲人,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这首诗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前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已成为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团圆的渴望。

    作者简介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朝宰相、诗人,被誉为“开元贤相”。

    2.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原文

    plaintext
    复制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及注释

    • 译文:庭院中月光如水,树上的乌鸦已经栖息,冷冷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桂花。今夜月光明亮,大家都在仰望,不知道这浓浓的秋思落在了谁家。
    • 注释
      • 中庭:庭院中。
      • 地白:月光照在地面上,如同铺了一层白霜。
      • 冷露:寒冷的露水。
      • 桂花:中秋时节,桂花盛开。

      创作背景王建是唐代诗人,这首诗写于中秋之夜,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作者简介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

      3.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原文

      plaintext
      复制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及注释

      • 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边塞的秋天传来孤雁的哀鸣。从今夜开始,露水变得洁白,月亮也显得格外明亮。兄弟们分散各地,无法得知他们的生死。寄出的信件常常无法到达,更何况战乱尚未结束。
      • 注释
        • 戍鼓:戍楼上禁止通行的鼓声。
        • 边秋:边塞的秋天。
        • 露从今夜白:从今夜开始,露水变得洁白,表示进入白露节气。
        • 未休兵:战争尚未结束。

        创作背景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表达了他对远方弟弟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忧虑。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忧虑。诗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成为千古名句。

        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