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主要习俗
贴春联与年画
除夕当天,家家户户会贴春联、福字、门神和年画,以红色象征吉祥、驱邪避灾。春联内容多为祈福纳吉的诗句,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夜饭(团圆饭)
全家人团聚享用丰盛的晚餐,菜品寓意吉祥。北方常吃饺子(象征财富),南方则有年糕(寓意“年年高升”)、鱼(象征“年年有余”)等。
祭祖仪式
在祖先牌位或神龛前摆供品(如年糕、三牲),点燃香烛祭拜,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与祈福。
压岁钱与禁忌
长辈在除夕夜给晚辈发压岁钱,寓意辟邪祈福。同时,这一天忌讳说不吉利的话(如“破”“碎”需改称“挣”“岁岁平安”),忌打碎器物。
燃放爆竹与烟花
子夜时分燃放爆竹,驱赶“年兽”等邪祟,迎接新年。烟花则象征辞旧迎新的喜庆。
除夕守岁的习俗详解
守岁的由来
起源传说:源于古人对“年兽”的防御,通过灯火、爆竹和通宵不眠驱邪,后演变为象征辞旧迎新的仪式。
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西晋《风土记》,称“终夜不眠,以待天明”,唐代诗人杜甫、苏轼等均有守岁诗作。
守岁的意义
辞旧迎新:通过熬夜等待新年钟声,表达对旧岁的留恋与新年的期待。
祈福避灾:灯火通明象征驱散邪祟,守护家庭平安;年轻人守岁为父母祈福长寿。
守岁的活动
家庭团聚:全家围坐聊天、看春晚、玩棋牌,共享天伦之乐。
饮食习俗:准备瓜果零食,如枣(“春来早”)、柿饼(“事事如意”)、杏仁(“幸福人”)等讨口彩。
踩岁与撒岁:撒芝麻秸后踩踏,取“踩祟(岁)”谐音,寓意祛除厄运。
守岁的禁忌
忌关灯:全屋灯火通明至天明,象征光明驱邪。
忌争吵或打碎物品:若打破碗碟需说“岁岁平安”化解。
守岁的演变
唐代宫廷盛行守岁,唐太宗曾作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宋代发展为全民习俗,明清时期融入祭祖、拜神等仪式。
总结
除夕习俗既包含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祭祖、贴春联),也体现家庭团聚的核心意义。守岁作为除夕夜的核心活动,兼具驱邪祈福与辞旧迎新的双重内涵。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等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