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冬至节气能理发吗?冬至不能做什么有什么忌讳?

小编 2025-04-30 592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2025年的冬至也会有诸多传统习俗。

2025年冬至节气能理发吗?冬至不能做什么有什么忌讳?

  • 祭祀:从周代起,冬至这一天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很多地方都会祭祖,即便是最贫穷的人家,都会拿出平时的积蓄来添置新衣,准备祭祀用品。在古代,宫廷和民间都十分重视冬至的祭祀,这是对天地和祖先的敬重。因为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交替的重要时刻,祭祀可以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繁荣,也能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现代,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冬至祭祀的习俗,虽然形式可能有所简化,但依然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
  • 吃水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这种习俗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传说张仲景看到很多穷人在冬至前后耳朵被冻烂,于是他在冬至这天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温热的药材,熬煮炼制祛寒娇耳汤,并把羊肉和药材捣碎,用面粉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分给众人。人们食后,顿觉浑身发热,两耳起暖。从此,冬至吃饺子就成为了一种习俗,也蕴含着人们对健康的祈愿,“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句民谣也流传至今,在北方地区尤其盛行。
  • 九九消寒: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会搞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这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反映了古人对寒冬的一种乐观态度,在寒冷的冬天通过这种方式来打发时间,同时也期盼寒冬早日过去,春天早日到来。
  • 吃汤圆: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 吃烧腊与姜饭: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烧腊,冬至这天,晒制好的烧腊就成为两广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岁。冬至日,吴川人素有冬至“吃姜饭”的习俗,这些习俗与当地的饮食文化和对冬至这个节日的重视有关,通过特定的食物来庆祝冬至,也体现了地方特色。
  • 吃番薯汤果: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这一习俗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许。
  • 喝羊肉汤:每年的冬至日,连接四川成都到简阳的成简快速通道会迎来一年中较热闹的时候,人们驱车涌入位于龙泉山脉东侧的简阳市,只为寻得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在寒冷的冬至喝羊肉汤,一方面是因为羊肉具有驱寒保暖的功效,适合在冬季食用;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地方习俗,人们通过吃羊肉汤来庆祝冬至这个特殊的节日。
  • 圆仔贴门: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年的冬至,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儿痛不欲生,一时昏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劝慰女儿:“我们今日分别,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等将来日子好了,咱们团圆了,再吃圆仔。”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女儿想念父亲,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人们相沿成俗,流传至今。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团圆的渴望和对美好品德的推崇。

二、冬至节气不能做的事及忌讳

冬至有不少忌讳的事情,这些忌讳大多源于传统习俗和文化观念。

  • 忌回娘家(部分地区):在我国北方有些城市认为冬至不能回娘家。这是由于过于传统的习俗中,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对媳妇的约束。过去的媳妇会在秋收后回娘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时候回婆家的习俗。虽然现代社会这种封建礼教的约束已逐渐淡化,但在一些家庭中如果家人特别在意这个习俗,作为晚辈的可能还是需要尊重一下,以免引起家庭矛盾。冬至是团圆的节日,家庭和谐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面对这样的传统习俗时要谨慎处理。
  • 忌结婚(部分观念中):一般来说节气前后都不宜结婚。古人认为结婚的日子,要避开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气场处于混沌未开状态,传统习俗中认为此为四绝日及四离日,在此时结婚为不吉。因为古人认为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天地间的气场不稳定,不利于婚姻的长久和幸福。虽然现代社会很多人已经不太在意这种说法,但在一些传统观念较强的地区或家庭,可能还是会遵循这种习俗。
  • 忌出远门:在冬至的传说中,不是不能出门,是不能出远门。因为冬至的白昼最短,因而有传说这天是天狗来人间寻找化身的时候,所以不光不能出远门,天黑了也不要乱走。也有说在盘古开天之时,正是冬至的时候,这时候由于天才刚被打开,万恶无首,天地遨游,所以冬至出远门可能会遭遇危险或者不吉利的事情。当然这更多是传说和传统观念,缺乏科学依据,但在一些农村地区这种观念仍然存在。
  • 忌嫁娶(部分农村地区):在农村部分地区,冬至时节是民间祭奠先祖祭拜亡亲的节日,民间认为,冬至前后忌讳嫁娶,农村俗语说:“冬至嫁娶,自取其辱”,说明冬至婚嫁与冬至祭奠的氛围不符。人们在冬至时节更倾向于进行祭祀等庄严肃穆的活动,而嫁娶是喜庆的事情,两者氛围不同,所以认为冬至不宜嫁娶。
  • 忌乔迁:冬至时节忌讳乔迁,一方面是因为冬至的来临标志着最寒冷的冬季来到,从搬家风水学的角度看,寒冷的气氛会破坏家中的兴旺之气;另一方面和冬至不宜婚嫁的原因类似,冬至前一天处于离日,古人总结认为不吉,并不适合进行像搬家、结婚这样的大事。而且在搬家风水学中,最忌讳遇到搬家的凶煞方,而冬至期间天坑在东北方,如果不了解这些风水学知识,最好还是选择另择吉日搬家为好。
  • 忌开行纳市:冬至这天,是缅怀先人思念亡亲的日子,民间充满悲伤思念的氛围,在冬至这天开行纳市是不合时宜的,农村老话说:“冬至开市市不兴,冬至纳财财不旺”。人们认为在这样一个庄重的节日里进行商业活动是不尊重传统和先人的表现,也不符合冬至的节日氛围。
  • 忌探望病人:老辈人的讲究说法,冬至这天忌讳探望病人。因为在民间冬至是给先人上坟祭奠的日子,如果冬至探望病人,会被认为有诅咒的寓意。这种观念是基于传统的习俗和文化心理,虽然现代社会很多人可能不这么认为,但在一些传统习俗保留较好的地方,还是会遵循这一忌讳。
  • 忌串门(部分地方农村):部分地方农村,忌讳冬至这天别人来串门,特别是守孝期间的人更不要串门,否则会引来别人家的不满,民间有俗语说:“冬至路过人家门,轻抬脚步别惊人”。这一习俗与冬至的祭祀和庄重氛围有关,也涉及到一些传统的社交礼仪和对他人家庭的尊重。
  • 忌冬至祭奠晚归:民间老话说:“冬至忌远行,黄昏忌不归”,意思是冬至这天,早上出门不要远行,如果非要出门,以黄昏为界,太阳落山之前要归家。这一习俗可能与冬至的特殊意义有关,冬至是阴阳交替的时刻,天黑后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所以人们要在天黑前归家,以保平安。
  • 忌同房(传统观念):冬至忌讳同房的说法从古代传袭至今,传统观念认为,冬至阳气尚微,阴阳不调,不利于后代的繁衍,还会产生祸端,冬至行房需谨慎。古时,人们把男女分归为阳、阴,男归阳,女归阴,男女交合方可繁衍后代,但是男女交合讲究阴阳平衡,冬至前后人体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此时行房事恐怕不能配合节气而走泄了精血,导致神气疲乏,引来祸灾。不过现代社会这种观念更多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遗留,并没有太多强制的规定约束。

三、冬至理发的传统说法

在冬至是否可以理发,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说法和习俗。

  • 部分地区有冬至前理发的习俗:在我国一些地区有冬至需要理发的习俗,有句顺口溜:“担冬担矮小,担年担富贵。”意思是如果说在冬至这一天没有去修剪头发,那么就是需要担着头发(即顶着头发)过冬的话,就不会长高,会变得矮小。如果担着头发过年,就能富贵。所以说,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会在冬至前理发。而且在我国很多地方,冬至前后都会有理发的习俗。例如在2025年冬至前后就有理发吉日推荐,如农历二0二一年十一月初三日(公历2025年12月06日,星期一)、农历二0二一年十一月初四日(公历2025年12月07日,星期二)、农历二0二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公历2025年12月11日,星期六)、农历二0二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公历2025年12月12日,星期日)、农历二0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公历2025年12月14日,星期二)等。从黄历的角度看,如果当天百事忌,宜捕猎,大事勿用(如2025年12月21日),则不建议理发,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不同地区和人群对待黄历的态度也不同。
  • 也有地区没有冬至理发的特殊讲究:在一般情况下,冬至节气是可以理发的。头发具有弹性,可以抵挡较轻的撞击、帮助头部汗液的蒸发,也能帮助御寒,冬至又称冬节,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冬至后就要开始数九了,很多人会在冬至节气前剪头发,然后蓄发过冬,现在供暖设备齐全,冬天待在室内也不会觉得寒冷,所以冬至理发与否更多取决于当地的习俗和个人的意愿。而且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惯与古代不同,理发更多是基于个人形象和生活便利的考虑,不像古代会有较多的习俗禁忌约束。

四、2025年冬至的特殊讲究

2025年的冬至可能存在一些特殊讲究,这与冬至的日期以及传统的农谚有关。

  • 日期相关的讲究:2025年冬至的日期会影响人们对后续天气的判断。如果冬至在农历十一月的上旬,根据“春不寒,冬在头”的说法,那么来年春天就不冷,不用担心出现“倒春寒”天气,冬至在上旬,到了来年正月的时候,天气就已经开始回暖,春暖花开得比较早,不会有倒春寒。如果冬至在中旬,说明节气来得正好,冬天不冷也不热,是一个正常的冬天。如果冬至在下旬,如2025年的冬至,按照“冻死鬼,冬在尾”的说法,那么冬季天气寒冷,整个冬季雨雪天气多,来年春天还可能出现倒春寒天气。冬至在月尾,说明节气推后了,寒冷的气候也会跟着推后,到了来年正二月的时候,天气还会比较冷,容易出现倒春寒。类似的农谚还有“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即如果冬至节气在农历十一月的下旬,那么来年大寒节气就会在正月或二月,也就是说,寒冷来得晚,走得也晚,整个冬季雨雪多,天气寒冷,来年春天还可能出现倒春寒。还有“冬至在尾,寒冷在二月”,表示如果冬至在农历十一月的下旬,那么来年二月还会比较冷,人们要准备好厚衣服,提防倒春寒。
  • 天气相关的讲究:根据一些农谚,如果冬至这天天气晴朗,那么正月就会比较冷,甚至把牛都冻死了(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如“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不过如果冬至这天天气晴朗,也有“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的说法,即来年就会雨水充足,各种瓜果都会迎来丰收,因为冬至晴天,说明冬季雨雪少,天气干燥,来年春天大概率会有降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除了这些,民间还有类似的说法如“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等,这些农谚虽然是古人根据经验总结的,不是绝对的天气预报,但在民间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人们对未来的天气和年景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五、冬至相关禁忌的历史渊源

冬至相关禁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些渊源与古代的社会文化、自然观念、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 与封建礼教相关的禁忌渊源:如冬至忌回娘家这一禁忌,源于我国传统习俗中的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对媳妇的约束。在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行为规范有着严格的要求。媳妇在秋收后回娘家居住,到了冬至就要回婆家,这种习俗体现了封建礼教下家庭关系的一种规范,虽然现代社会这种封建礼教已经被摒弃,但习俗的影响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不过也逐渐在淡化。
  • 与传统节气观念相关的禁忌渊源:对于冬至前后不宜结婚、忌嫁娶等禁忌,与古人对节气的观念有关。古人认为结婚的日子,要避开四立四至前一天(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因为这些日子被认为是四绝日及四离日,宇宙气场处于混沌未开状态,此时结婚为不吉。古人的这种观念源于对自然规律和宇宙气场的一种朴素认知,他们认为在节气交替的时候,天地间的气场不稳定,会影响到婚姻的和谐与长久。在古代社会,婚姻是非常重要的大事,人们希望通过选择吉利的日子来确保婚姻的美满幸福,这种观念在传统习俗中得以传承下来。
  • 与传统阴阳观念相关的禁忌渊源:冬至忌讳同房的说法与传统的阴阳观念有关。古时人们把男女分归为阳、阴,男归阳,女归阴,男女交合讲究阴阳平衡。冬至时,古人认为阳气尚微,阴阳不调,在这个时候行房事,可能不能配合节气而走泄了精血,导致神气疲乏,引来祸灾,而且在冬至怀孕的孩子言行可能乖戾、怪异。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人对人体与自然节气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他们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应该顺应自然节气的变化,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虽然现代科学并没有证明这种观念的科学性,但它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哲学。
  • 与节日氛围相关的禁忌渊源:像冬至忌开行纳市、忌探望病人、忌串门等禁忌,与冬至的节日氛围有关。冬至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祭祀祖先

相关文章

盖房开工吉日祝福语 开工盖房吉日

本文将介绍在盖房开工时可以使用的吉日祝福语,帮助您为即将开始的新家建设增添喜气洋洋的祝福。这些祝福语蕴含了美好期许,希望能够为您的...

社会 2025-05-02 549 0

关于大暑的谚语有哪些

 在大暑节气中,人们也在这期间的汗都是瀑布布一样水泄不停,对此关于大暑的谚语有哪些到底u如何?下面一起来看吧。 关于大暑的...

社会 2025-05-02 285 0

属鸡的人爱上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属鸡的人爱上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被视为个人性格和命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属鸡的人,通常被认为聪明、机智,个性活泼且...

社会 2025-05-02 931 0

属鸡的跟属鼠的相配吗

属鸡的跟属鼠的相配吗?深入解析生肖配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配对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选择伴侣和朋友时,许多人会考虑生...

社会 2025-05-02 440 0

2014年7月7日亥时出生的五行缺失分析

本文将探讨2014年7月7日亥时出生的个人在五行方面的缺失情况,以及亥时的五行特征。通过对这一时间节点与五行的结合,我们可以更深入...

社会 2025-05-02 36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