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雪节气,“吃三白”是一种传统习俗,但关于“三白”所指的食物存在不同说法。

一、第一种说法:白萝卜、白鱼和白豆腐
- 白萝卜:
- 白萝卜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维生素C对于增强人体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在寒冷的大雪节气,人体免疫力容易受到影响,补充维生素C可以帮助身体抵御寒冷天气可能带来的疾病风险。而纤维素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消化和防止便秘。从中医角度看,白萝卜还有通气的作用,冬季人们活动量相对减少,肠胃蠕动也可能减缓,食用白萝卜有助于顺气。在大雪时节,许多家庭会用白萝卜来炖汤或者炒菜,如白萝卜炖白鱼汤,这道菜既营养又暖胃,非常适合冬天的寒冷天气。
- 白鱼:
- 白鱼是一种清淡易消化的蛋白质来源。在冬季,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蛋白质是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白鱼的蛋白质含量丰富,而且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相比一些油腻的肉类,白鱼的清淡特性更适合冬季的饮食需求。它可以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同时不会给肠胃带来太大的负担。
- 白豆腐:
- 白豆腐是植物蛋白的良好来源。豆腐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在大雪节气里,食用白豆腐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它还非常适合搭配各种菜肴,例如可以和肉类一起炖煮,让豆腐吸收肉的鲜味,同时增加菜肴的蛋白质含量。白豆腐可以做成麻婆豆腐、白菜炖豆腐等多种美食,丰富了冬季的餐桌。
二、第二种说法:山药、白萝卜、白菜
- 山药:
- 俗语有“冬吃山药胜人参”的说法。山药具有补中、益气、健脾胃的滋补作用。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山药含有丰富的淀粉酶、脂肪、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等。这些营养成分有利于降血糖血脂等作用。在大雪节气,人体的新陈代谢可能会因为寒冷而有所减缓,食用山药可以帮助调节身体机能。山药的食用方式多样,可以蒸着直接吃,替代一部分主食,也可以直接清炒,如山药西芹,或者和肉一起炒,像山药炒鸡丝,还可以用来做小甜点,如桂花山药。
- 白萝卜:
- 冬天吃萝卜可补充水分、刺激食欲,还有助于顺气。白萝卜中除了富含水分以外,膳食纤维的含量也不低,可促进排便,防治便秘。白萝卜与其他食材搭配能做出很多美味又营养的菜肴,例如羊肉和白萝卜搭配,或者白萝卜与鲫鱼搭配,都是非常合理的荤素搭配的菜肴,既补充了蛋白质又可以补充植物活性物质,营养互补。
- 白菜:
- 白菜所含的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的含量比较高,而热量则相对比较低,还非常“百搭”。可以炒、熬煮、涮、做馅,还可制作成腌白菜、酸白菜、泡菜、酱菜、风干菜等。白菜耐储存、物美价廉,性价比很高,在大雪节气,白菜是很多家庭餐桌上的常见菜品。
三、第三种说法:雪梨、雪藕、雪菜
- 雪梨:
- 雪梨因果肉白如雪,也叫白梨。据《本草纲目》记载,“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多吃白梨有助于排尿、排便。梨可以生吃,能清六腑之热;也可以蒸、做成汤和羹,熟吃可清五脏滋阴。在嗓子不舒服时喝点雪梨汤,有清热润喉、消炎降火的作用,特别适合在秋冬季食用,用来缓解咳嗽的秋梨膏也多是选用雪花梨为原料加工而成的。
- 雪藕:
- 雪藕是莲藕的一种,因其“色白如雪”而得名。生吃雪藕可以辅助治疗肺结核引起的咯血、、白带等症;熟吃雪藕有健脾开胃,止泻固精的功效。雪藕含有淀粉、蛋白质、天门冬素、维生素C以及氧化酶等成分,生吃和熟吃有着不同的保健功效。
- 雪菜:
- 大雪节气前后,很多老年人都会腌制一些雪菜过冬食用,不少新鲜雪菜也逐渐上市。雪菜又叫雪里红,性温,味甘辛,归肝、胃、肾三经。新鲜雪菜常用来炒肉末,雪菜含较多抗坏血酸,有助于增加大脑中氧含量,进而起到醒脑提神的作用。还含胡萝卜素和大量食用纤维素,可防便秘。
大雪节气的降雪情况
大雪节气并不一定就会下雪,其降雪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气候特征与降雪的关系大雪节气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这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比秋天与初冬时增多了。但节气意义上的“大雪”与天气预报中描述降雪量的“大雪”无必然联系。气象学上规定:下雪时能见度很差,水平能见距离小于500米,地面积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厘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达5.0 - 9.9毫米之间的降雪称为大雪。而大雪节气更多的是代表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大雪”名称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气候变化,寒流活跃气温下降、降水增多。
二、地理位置对降雪的影响
- 北方地区:
- 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和西北地区,由于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大雪节气时常伴随着降雪。这些地区在大雪时节,寒冷的气候使得水汽更容易凝结成雪花,而且冷空气活动频繁,当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相遇时,就容易形成降雪。例如,在东北的一些城市,大雪节气时常常会出现漫天飞雪的景象,积雪覆盖整个地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如影响交通出行等。
- 南方地区:
- 南方地区气温相对较高,大雪节气下雪的机会则大大减少,有时甚至会出现晴朗的天气。像广州及珠三角一带,在大雪节气时依然草木葱茏,干燥的感觉还是很明显,与北方的气候相差很大。不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强冷空气南下到达南方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强烈时,南方部分地区也可能会出现降雪,但总体来说降雪的概率远远低于北方地区。
三、大气环流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 大气环流:
- 冷空气的南下和暖湿气流的北上相遇,会形成较强的对流,从而促使水汽凝结成冰晶,形成雪花。如果这种气流相遇的位置正好在大雪节气期间,那么下雪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例如,当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与南方北上的暖湿气流在某个地区交汇时,就可能在这个地区形成降雪。
- 地形:
- 山地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更低,湿度更大,形成雪花的机会更多。而平原地区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下雪的可能性较小。比如在一些山区,即使在南方,在大雪节气时如果有合适的天气条件,也可能会出现降雪,而周边的平原地区可能就不会下雪。根据历史气象数据的统计,大雪节气期间的天气情况并不一定会下雪。在北方地区,大雪节气期间下雪的概率较高,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而在南方地区,下雪的概率较低,甚至有些地区几乎没有下雪的记录。大雪节气下雪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时只是飘落几片雪花,有时则是大雪纷飞,这取决于大气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